微吧 > 家居百货 > 帖子详情

一些看似无人光顾的百货商场,为何不倒闭还能盈利?

百货零售业上游为各类商品供应链,下游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在社会商品丰富、消费者购物需求日趋多样化、体验化的今天,百货业态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有哪些?中美的百货商场盈利模式有何不同呢?中国百货业态也面临危机。因为是多人讨论,希望让大家看到不同角度的想法。

一、百货商场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有哪些?中美百货在招商与运营模式方面有何不同?

中国的百货公司大部分是招租、联营等方式,其扮演的是静态的房东的角色;国外的百货公司基本是自营,有自己的买手团队、物流、销售团队。国内主要分联营、租赁、自营这几种模式。联营的品类:服装鞋帽、珠宝首饰、化妆品、家居用品及部分电器品类产品。例如老佛爷百货,它之前撤出过国内市场,现在又回来也就属于刚起步吧?国内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有北京SKP。巴黎有两家老佛爷百货。一家主要靠中国的旅游购物团,我不能说是官方数据,但是那些带团的姐姐说中国人对其的贡献率达70%以上。巴黎香街新开了一家,重点放在设计及陈列上且货品新。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的两种供应链协调模式:Markdown Contract (削价契约)、Profit Sharing Contract (供应链利润共享契约)。

Markdown Contract (削价契约):是一种经过改进后的回购契约。供应商为了避免零售商将未售出的产品返还给自己而采取一定的价格补贴措施,从而激励零售商继续保留那些未售出的产品。像ROSS、SYMS这种折扣店在美国非常普遍。这些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简洁的店面布局、统一的货架形式、庞大的商品堆积;产品多、品牌强、更新快、档次适中、潮流元素多元化。并且是折扣的销售形式,这样的百货店遍布美国的各大社区。这种模式的店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算是百货店一种新的业态吧。。

我再解释一下另外一种模式:Profit Sharing Contract (供应链利润共享契约):线性定价契约和回购契约的组合。其中批发价和期末退货价分别为w=(k(r-cm-cr)+cm(0≤k≤1),b=kr。r, cm,cr分别表示零售价、供应商单位成本、经销商单位成本。利润共享契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 契约参数不依赖于需求分布函数的形式。2. 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利润线性相关。3. 相对易于实施,管理成本较小。

二、目前的百货业内忧外患

80-90后年轻用户养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线下则更多是体验和参与。60-70后用户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这代用户不习惯线上购物,但线下渠道的产品又存在风格老化、风格不明显的问题。当前百货的“内忧”体现在打折成为常态;而“外患”则是商业地产近几年发展快导致竞争激烈。还有国内百货长期以来对联营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商品经营能力弱化、对商品力掌握不足、离消费者很远。利润空间被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蚕食却无能为力。与国外相比,国内自营即买手制、这一点能力很弱自营能力不足也是国内百货千店一面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在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