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影视文娱 > 帖子详情

30年前在街头「尬舞」泡妞,那是中国男人最野的年代!

正的灵魂舞者,一言不合,就会当街「尬舞」。


尬舞有个洋气的英文原名「Battle」,指的是街头斗舞。


穿着潮牌的男男女女,在街上以魔鬼的步伐争个高下,斗到兴起,还会以头抢地,让观者不禁担心他们的颈椎健康。




而这一来自西方的舶来品,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改造,已经从资本主义年轻男女的腐朽文化,化身成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转眼之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尬舞」热潮席卷神州上下,不懂「尬舞」,你根本不配做一个本土潮人。


其实,「尬舞」这个词来自台湾,「尬」在闽南语中有较劲的意思。今年8月之前,「尬舞」这个词在大陆还不为人知。


百度指数显示,7月30日前,「尬舞」的搜索指数为0,与同根同源的「街舞」相比毫无存在感。但此后却一路高歌猛进,甚至一度超越了「街舞」。






这么看,「尬舞」似乎是个新鲜玩意儿。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整整30年前,你还没出生时,你爸妈已经走上街头,与当年的小伙伴尬起了「Breaking - 霹雳舞」。


那时中国青年跳的霹雳舞,时而模仿擦玻璃,时而模仿壁虎爬墙,时而又像触电一般,电流从一只胳膊传到另外一只,这些动作在当时十分新奇。


据老人说,当时的北京,很多年轻人晚上就围拢在午门城墙下,看霹雳舞青年跳这种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舞步。





戴着蛤蟆镜、穿着花衬衫、蹬着紧身牛仔裤的年轻人,脸上挂着一幅方圆百里我最摇摆的表情,晃进公园舞池,与其他人一起组成声势浩大的霹雳舞方阵。


昔日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就见证了中国文艺青年和外国友人,在霹雳舞中缔结的中外友谊。



霹雳舞热潮甚至传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前线。


1987年战火平息后,解放军战士也用录音机放起音乐,弹起吉他,再跳上一支舞来享受战斗的余暇。



如此新潮的舞步,为什么会出现在跳惯了集体舞的80年代中国?


这要从一部5分烂片说起。


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每年只会零星引进几部美国电影。而在这几部电影之中,就包括1987年引进的「霹雳舞」。




「霹雳舞」中节奏感极强的电子乐,演员夸张的舞蹈动作,都是中国年轻人前所未见的:



而中国青年更没见过的,是电影中舞者跳舞时的一身行头,灯笼裤、蝙蝠衫、无指黑手套、紧身小背心,还有他们脚下的Nike、Converse运动鞋:



这和中国人以前接触的,快三慢四的交谊舞完全不同。「霹雳舞」上映后,人们争先恐后挤进电影院看这种新舞步,没有座位就站着看,一边看一边随着音乐晃动身体。


当时改革开放不到10年,中国青年人正在寻找突显个人价值的方式,外来的霹雳舞成了叛逆的象征,成了所有渴望自由的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方式。


在全球最大的电影打分平台IMDb,这部「霹雳舞」只有5.7分,而在中国的豆瓣上却有7.7分,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虽然「霹雳舞」在全国公映,但中国社会对这部电影,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接受。


早在1980年,公安部和文化部就联合发布过「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禁止在公共场合聚众跳舞,认为这种行为「伤风败俗」。


而「霹雳舞」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老一辈人眼中,片中的年轻男女,穿得「流里流气」。学校里的老师,则害怕这部电影把学生带坏。而那些「规规矩矩」的年轻人,也对这部电影敬而远之。





但所有这一切,恰恰激起了叛逆的年轻人模仿「霹雳舞」的热情。


80年代的中国,姑娘还穿着连衣裙和凉鞋,小伙儿则穿着白衬衫、布裤子和解放鞋。但看完「霹雳舞」走出电影院,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地去商店寻找电影主角穿的衣服。


在当时,最理想的跳舞装备是这样的:


烫一头大波浪,戴上蛤蟆镜,腿上穿喇叭裤,再带个姑娘。


如果能再抱上价值相当于现在10万元的燕舞牌双卡录放机,就能骄傲地宣示自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高富帅。


那句广告词怎么说来着?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学校里如果哪个男生戴着黑色皮手套,烫一头波浪卷,肯定是会跳霹雳的好汉。


放学后这些男生在操场角落放着音乐练舞,下次联欢会,他们将是全校女生心目中最帅的小伙儿。




图片来自「南都娱乐周刊」


穿得和电影中一样了,下一步就要开始学跳霹雳舞了。


当时市面上有很多霹雳舞录音带,每盘平均要花掉一个小伙儿整个月的早餐钱,但年轻人仍然乐此不彼。


「疯狂十昼夜」、「恨世少年」…这是出版社给霹雳舞曲起的名字,和中国青年以前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相比,这些歌绝对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靡靡之音大毒草。



除录音带之外,当时市面上还有大量的霹雳舞教材


虽然很多年轻人为了学霹雳舞把电影看了几十遍,但仍会购买这些书籍,生怕有哪个舞步是自己不会的。



学习霹雳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舞厅和街头,随处可见跳霹雳舞的年轻身影。


那一时期,全国的霹雳舞高手经常集会切磋。


在一段摄录于80年代末的视频中,透过模糊的影像,仍能感受到霹雳舞青年在跳舞时的认真。



随着霹雳舞在全国越来越风靡,「全国霹雳舞大赛」也开始举办。


现在的知名演员孙红雷,正是1988年全国霹雳舞大赛的第三名。


年轻时,青涩的孙红雷非常乐于在各种晚会展示自己的霹雳舞舞步。



1988年,中国导演田壮壮还拍了一部被称为中国版「霹雳舞」的「摇滚青年」。


这部电影里,男主角一心改变地方歌舞团死板的舞蹈表演形式,却被领导嫌弃。而他跳霹雳舞,也不被歌舞团的女友理解。


但是,所有的偏见最终都无法阻止男主角投身霹雳舞事业。电影中的男主角,也是那个时代跳霹雳舞青年的一个缩影。



虽然后来霹雳舞慢慢不再流行,但30年前的这场风潮还是对中国街头文化影响深远。


30年前的青年男女每逢周末能在街头玩得这么嗨,而30年后的你却只会靠打游戏度过一个个周末,也难怪你爸妈看着呆坐在电脑前的你总是唉声叹气


如果现在问起你爸妈,他们很可能就是当时在街头跳霹雳舞的潮人,甚至很可能就是通过霹雳舞认识的,可以说——


没有霹雳舞,就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