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心情驿站 > 帖子详情

《道德经》:顶尖高手都有帝王的认知,菩萨的心肠(深度)

顶尖的高手都有帝王的高认知头脑,菩萨的心肠。

帝王有认知高的头脑,站的高,看的远,想的深,做的奇,像八卦炉炼丹一样,磨炼出了非凡的才华,长期主义信奉者,在他们看来,局部遇到再大的问题与困难,在全局长期主义面前也是小困难;在局部做的再小的正确小事,在全局长期主义下也会积累取得大成就。

很多人把精力放在总是纠结一时之得与失,成与败,却往往忽略把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甚至三十年后自己的成长。

菩萨心肠是要有能载物的厚德,广阔无垠的胸怀,为而不争的教养与一颗如如不动的利他之心。

佛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道说,万物皆苦,唯有自修。自助者,天助之。

11:相容之道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一节老子描述了那些践行天道的人,他们都有哪些行为表现,主要讲有道的高手他们内在的精神是怎么样的,如果你这种精神能为你所用,你讲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老子说的“玄同”境界。玄同指的就是道。

先来看,老子怎么解释的,真正具有真知灼见的智者不喜好多说话,反而那些喜好多说话的人就不是具有真知灼见的智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为什么呢?道不尽的才是常道,真正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明白,道理永远说不完,即使知道一个道理也只是自己看到一个角度而已,一点小的认知而已,没什么值得炫耀,给别人吹捧的。

而那些没有真知灼见的还整天喜欢到处吹捧自己,告诉别人我比你懂的多,你看你就不懂,以此来显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增加自己的优越感,二来显示别人没有自己懂的多,其实就是想证明别人不如自己,别人无知。

但是语言永远打动不了人,唯有行动可以破局,所以,智者都是执行力强,少言寡语的人,他们说清楚了自己需要表达的部分就停止了,把该展示的展示给他人就完事了,不需要多讲,这就是老子说的“希言自然”。

那有人可能会问,我的执行力很差如何提高呢?你还别说,还真有。

在《周易》的师卦中提到三个提高执行力的高效方法。

执行追求的是少快好省,越是不质疑,越是专注,不走心的做,反倒效率最高。

决策和执行能互相干扰,很多时候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一致的,全局目标和局部目标甚至逻辑完全是相反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行的人还觉得自己特别聪明,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往往能做出非常不符合整体和长远目标的事情,甚至反过来绑架了整体目标。

之所以会出现局部目标绑架全局目标的现象,是因为没有格局。而没有格局的问题不是外界环境,别人的问题,而是有时你自己做事到最后会发现越来越偏离最初的目标。

这里给你三个提升执行力的方法论:

第一,定一个中长期,不容易被环境波动影响的大目标,同时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

第二:把这个大目标拿纸笔写下来,然后设置一个时段,时不时拿出来提醒自己有没有跑偏了,是否还符合全局目标。

第三:用极简主义方法把干扰信息都排除掉,少,快,好,省的直奔自己的大目标。

一个人修炼到有道的层面,就会对事物堵住自己的欲望之门,不会对任何事物再怀有期待,他们只一心专注在提升自己内在的价值,既有自己的立场,也能做到客观,公正,不自我妄为去行事,懂得放下,化解自己内心的牵绊,去主动与自然界保持一样的色彩,依旧迷人,依旧新鲜,依旧神秘,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切去留无意。

真正的高手,当他们达到道的境界,对万事万物不可能有主动的亲近,也不可能有主动的疏远,不可能有主动的获取私利,也不可能有主动的伤害,不可能看起来有尊贵,也不可能看起来有卑贱,这就是处于无的状态,达到了菩萨的境界,与天相合。(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而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很难维持与相处呢?是因为人在长期主义下,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的“道”即规律与本质的认知差异导致的,当然啦,还有你自己的原则,信仰,边界,价值观取向等。

所以,不要对别人抱有太大期待,做你自己的英雄主义,独善其身,认知不同的圈子,不必强融。

12:战术之道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一节老子分析的是教你按照天道的思想原理,方法论,规律如何去执行与落地的?

我们按照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惹事的原则是处理事物,把平淡无味,苦中作乐当做修行与味道,这是符合道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成长规律,大的事物是从小的事物开始发展壮大的,多的事物是从少的事物开始积累的。如果你想要解决难的问题,做难的事情都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把简易的事做好,难事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想要了解事物宏观必定先要研究细微的事物。(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因此,有道的人不会好高骛远,尊重天道的规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越界,坚持长期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反而会促成大事。

天底下没有任何人可以直接搞成大事的,大事都是由无数的关键小事构成的。

你会发现,往往生活与工作中那些轻易做出承诺的人,大多都是兑现不了承诺的人,把事情,问题与困难看的容易,轻敌的人,后面必然遇到更多问题与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一个人轻易做出承诺,那说明这个承诺很容易兑现,既然很容易兑现的承诺,你认为这个人会去重视吗?不会的。人们往往对轻易得到与允诺的东西是不会珍惜的。同样逻辑,那些把事情看的容易,轻敌的人往往最容易吃败仗。(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拿写作来说,很多人告诉你很简单,简单吗?确实简单,那痛苦吗?肯定痛苦,写作最难的就是需要人长期的思考与坚持去写,还要大量输入与实践,这是很多人难以坚持下来的原因。

所以,我发现那些大多数没有把写作坚持下来的人,大多都是刚开始看到别人说写作赚大钱了,说的写作太容易,人人都能写,简单上手,太轻敌了。

而那些真正能把写作有始有终坚持下来的人,他们知道写作很难,很痛苦,意味着拿起笔杆的那一刻就要坚持一辈子,要长期思考,终身学习,这是痛苦的,但也是成长最大的,驱动人成长的就是痛苦,但是他们内心真正热爱写作,有爱就会主动付出,有热情的爱就会驱动自己向前,也唯有热爱可以化解成长中的痛苦,让他们内心强大与充实,让他们获得幸福快乐去抵消痛苦。

因此,有道的人总是遇见困难与问题,不会轻敌,反而会特别重视起来,尊重问题与困难的客观性,细心观察,研究解决问题,那最终困难与问题也就被解决了。

曾国藩曾说,大事着眼,小事着手。JunFeng经常对大家说的,干大事,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在这里注意,藐视它不是轻敌,而正是因为重视它,所以才定大战略来藐视它的小战略,你比别人的战略大,说明还没交手之前,对方已经在气势上输掉了,被你碾压了。

记得啊,大人物干小事,小人物想大事。这背后其实是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只有你能认识到自己有困难而且困难很大,你才会去重视困难,去认真解决困难,接近你的目标,有所成;同样逻辑,你只有认识到干大事不那么容易干成,你就会重视它,认真干好每一件小事,将来反而会成就大事。

大多数却恰恰相反,总是想干大事,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料,而实际上是小事都干不好的人。

比如你说你想在写作上干大事,成为著名作家,但是每天连坚持写200字的勇气都没有,不能坚持,不喜欢思考,那怎么可能实现呢?不会的。

13:战略之道

《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前一节讲了做事的战术,是做事的基本点,这一节老子讲做事要拔高一个高的层次看问题,重视战略,既要考虑战术问题,也就是要把战略落地,也要考虑思想问题,很多人定战略都是盲目跟风,想当然,看不清事物的发展规律,不遵守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到最后战略只能成为一股泡沫,理想破灭。

那老子是如何解释的呢?在事情的全局处在稳定时期,最容易把握住;事情在没有出现明显迹象时,最容易做谋划;事物的能量还处于脆弱时,最容易被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还处于细微时,最容易被分散;解决一件困难的事,要在它尚未产生前就解决掉,做好一件困难的事就要在做之前做好布局,这才是最高效的;管理好一个组织,要在这个组织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做好管理,才是最高效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为什么呢?这是道的规律,“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就是当事物发展处于一个极端,无限发展时会出现一个反向作用力量来平衡事物,不至于让事物处于一个极端,无穷大,或无穷小的状态。

怎么理解呢?你还记得物理中牛顿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对平衡力吗?道就是这个原理,当事物刚开始发展变化时力量最小,那么需要平衡的力量也最小;等到事物发展变化力量变大后,那需要平衡的力量也会变大。

举个例子,让你去搬大石头和小石头时,所需要做的功不一样,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当你搬小石头时,你需要的作用力小,那么需要平衡的反作用力也就小,那做的功就小;当你搬大石头时,你需要的作用力大,那么需要平衡的反作用力也就大,那做的功就大。

再比如,像生活中,很多人身体不舒服,感冒咳嗽,就认为很正常,小事情,年轻扛扛就过去了,不重视,结果本来是去找医生看看,来几副药,治疗一下就会好的小事情,结果小隐患的力量被越积越大,被拖成了大病,成了大事,于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因此,真正的高手医生不是治病,医疗战术很厉害,而是治于未病或快要病,防病的战略很厉害。二流的医生空有战术埋头治病,一流的医生实有战略治于防病。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一样,但是大事靠战略,靠谋划布局,小事只需要靠执行,靠细节。

那些成天忙的焦头烂额,埋头做事,没有战略布局,谋划,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的人,这类人很勤劳,但是不一定会收获功劳;反而是那些有大的方向,战略布局与谋划的人,在做小事,处理细节时根据战略来不断推进做事的人,不仅很轻松,反而可以成大事,建立大功德。

二流的人只知道埋头做事,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而一流的人抬头谋事,知道为什么要做。

老子为了进一步说明,接着继续讲到,需要很多人合抱的大树,都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出来的;多层高的楼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各自的运行规律,在学习实践中,总结规律,尊重这些规律,按规律办事,才是正确的方法。

那些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性妄为,完全不顾客观事实的人会失败,强求的人往往希望会落空。而有道的人,用无为的理念去做事,根本谈不上失败,也就不会失败;不执着,不固执己见,根本谈不上失望,也就不会失望。(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般人在做事时,等快要做成时反而失败了,这是因为不能遵守从一而终,始终如一的去坚持做一件事。

因此,有道的人不让自己产生无限的欲望,不会过于重视那些稀有的难得之货,那他们自然也不会觉得那些难得之货有什么珍贵的了,有道的人爱学习,但不会为了学习而学习,不会拘泥于学习的那些没有用的形式上,而是懂的灵活应用,实践,不会轻易去评判或贬低别人,对事不对人,不再对事物妄加自我主观的干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里,你一定要把欲望志向分清楚,欲望是人一种自我主观上的本能,是一种短期的快感与需求,刚开始有很大欲望,有很大动力,但是一旦这种欲望被满足后,他们就开始变得空虚,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欲望满足自己。

而人的志向不一样,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想要满足与实现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达到了,但是一旦实现,整个人生会发生大的变化。

古人常说:强行者有志,当人为了一个志向,一个愿景,一个理想,一个使命去奋斗时,人的一切行为心理机制与那些满脑子是无限欲望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这种志向,可以把他们带到更远处,反而走的更加稳重,长久。

正如毛主席在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 :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相反,那些连人生的愿景,理想,使命,志向都没有的人,这种人就是进入了一种“懒惰”的欲望中。

那在人生中做事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呢?

《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se)。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节讲了人在做事过程中用怎么样的精神原则去做事才能符合天道,保持长久呢?这个精神原则就是懂得收敛。啬的意思是指收敛。

不论是管理自己还是做事修行,没有比收敛更为重要的了。什么是收敛?就是你的一种自我追求,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于律己”,不会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欲望去行事,相反会克制欲望。

懂得收敛的人,他们爱自己,很爱自己,正因为很爱自己,所以会持续不断的主动付出去提升自己;懂得收敛的人,他们也爱他人,很爱他人,因为爱他人是爱自己最大化的方式,所以爱自己的人会持续不断去创造价值,拥有一颗如如不动的利他之心。

爱自己与爱他人之间并不矛盾,这是保持人生长期价值与平衡的长久之道。

人生中,一个人想要走得远,事业想要更长久,那就要让自己的心灵精神保持高尚,就要关注内在的修为,收敛各种欲望。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上的核心思想就是:敬天爱人,利他之心。去掉自己的私心,化解心中的欲望,尊重天道规律,关爱他人,成全他人,自己才可以长久的成功。

这是道的规律,比如在经营企业中,很多企业把盈利,模式,产品看的很重,而轻视用户,这样的企业很难长久。

那些真正能经营好企业的人,并不是那些爱企业爱自己的人,而是那些爱用户,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实际上,爱用户,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就是爱企业爱自己的长久之道。

14:谋上之道

《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节是老子讲有道的人遵守天道,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也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聚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地下的位置。(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这是在用自然界的现象类比出了人类的文化规律,按照老子思想推论来看,你想要取得成就在别人之上,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那就要向下兼容,把自己放在低,柔的位置,降维沟通;你想要领先别人,就先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把别人的利益靠前。

这样即使你处在高位,位高权重,在别人之上,但别人并不会感到有负担而不太乐意,相反更愿意拥戴他们。因为有道的人不与别人相争,争名夺利,他们就成了成全别人的力量,那也没有人要去跟有道的人争什么。

因此,成全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与别人不争,不为任何私利去成全别人。

道的规律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谋上者必先处下,处下是为了更好的成全谋上,这就是高下相倾原理。

15:高手之道

《道德经》: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这一节是老子用“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指导你按反向的原则去做事,会取得最高效的成果,教让你如何成为一名高手?

善于用谋略的人,不靠无勇无谋的匹夫之勇,靠蛮力就能取胜,而是靠智慧的取胜;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对手激怒,靠冷静取胜;善于赢得对手的人,不与对手正面相交锋,而是左右对手的思想取胜,拔高一个层次,站在比对方认知层次高的位置解决问题;善于高效用人的人,不去高高在上的指挥下属,而是对下面的人谦让,尊重,激发下面人的主观创造性,归属感来提升用人的效率。如果这样去做,说明这个人有不与他人相争的品德,有管理他人的能力,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也是自古以来最高的能力。(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我们可以一一分析下:

“善为士者不武”,这个可以用毛主席的例子来说,毛主席是一位军事人才,他没有进过军校,但是带兵打仗一流,在《毛选》中可以看到,毛主席在带兵打仗过程中很少牵扯到术的问题,都是在作战之前提前做战略布局,他很少跟敌人正面交锋,硬碰硬,即使打快速取胜的歼灭战,速决战,背后也是有战略布局,大量提前准备,他总是带着将士们与敌人做周旋,声东击西,敌人根本不知道毛主席在想什么,下一步采取什么战术?但是毛主席却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战略公布出来,让敌人知道,但是敌人依旧吃败仗,像毛主席总结出来的军事“十六字决”啊,都是与敌人做周旋,不正面交锋,用智慧取胜的思想。

“善战者不怒”在作战中要战胜对手,就要处于亢奋状态,但按照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想取得好效果,是不亢奋,冷静,不怒,人一旦发怒,就会变成白痴,智商就会下降50%,只能全靠本能对付局面,失去战斗能力。

为什么呢?你看“怒”字,上面是“奴才”的奴字,下面是心字,人一旦发怒,是因为心乱了,心乱人就会沦落为怒气的奴才,任人宰割了。

“善胜敌者不与”在于各种力量的较量中,要想战胜对手,就要与对手正面交锋,硬碰硬,但是按照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是不合理的,想要战胜对手的最佳效果是不去正面交锋,不去硬碰硬,而是用思想去影响对手的认知,化解对抗,让对方为己所用,这就是站在比对方更高维度的一个层面去看待问题,这样思想反而会被对方接受,双方可以不战而和。

“善用人者为之下”,很多老板认为想要用好一个人,就要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靠权力与权威对这个人进行管理,让这个人能按部就班的展开工作,但实际上,按照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想要在管理方面取得最佳的效果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把这个人放在最正确的位置上,让他做他擅长的领域,把他的能力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从而激发这个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内驱力,归属感,责任感,那这个人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把自己的事干好,那这个人就是用好了。

16:信仰之道

《道德经》: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这一节是老子对《道德经》的一个高度总结,老子讲天道的哲学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去实行,落实,很接地气,实用性很强,但是天下竟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更没有多少人能去实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子哲学是早熟文化,他描述的自然现象推论出的科学结论,道的原理之所以不被当时的人认可,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普遍思想落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很弱,所以,当时的人认为老子说的“道”就是一派胡言,很虚,很假的东西。其次说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对政治立场的抽象描述,既不是站在管理者角度,也不是站在被管理者角度,而是站在“道”的层面,而道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这也是老子思想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但是如今科学已经证实,老子思想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

正是因为人对“道”的抽象思想不能理解,也因此他们不能理解老子,能理解老子的人很少,能把老子哲学应用去行动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老子是在那个时代不被人理解的有道的圣人,他的外表形象总是穿着粗布大衣,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他的心里就像怀揣着美玉一样富有,胸怀豁达,志存高远。(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毕竟道是一门智慧的哲学,很抽象,能明白的人心里一定非常通达明慧,有很高的认知,他们就会有自己的信仰,不会人云亦云,他们内心非常富足,快乐,幸福,而通往幸福,内心富足,快乐的大道就是道的正确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它会渡化你到理想的彼岸,可以成为你的人生信仰。

而且在老子身上还有一个启发,那些真正的顶尖高手都是不被人容易理解的人,不被人理解并不是说你这个人难说话,而是你有帝王的高认知,不被人理解的是认知差异。

低维认知的人是很难理解高维认知的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升维沟通;而高维认知的人却很容易理解低维认知的人,只需要降维沟通就可以了。

所以,永远不要祈求别人理解你,安静的做正确的事,不与他人相争,越多的人不理解你,说明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你,那你得有多普通啊。

别人不理解你,说明你有帝王的认知;你要去理解别人,说明你有菩萨的心肠。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看,信仰在前方,努力追上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