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微吧 > 财经 > 帖子详情

未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

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过去十几年,中国超发的货币(为避免歧义,加上前缀,在本土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比整个欧洲以及美国都要多(转化为同等货币),但是大众眼里的物价貌似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

1,中国的超发的货币大部分流向了大基建(机场,公路,铁路等)和房地产

2,中国有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尤其是除了高科技制造业以外的中端及部分低端轻工业,大部分工业制成品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提升和尚未提升太多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并没有上升(如家用电器,电脑,手机,各种轻工业制品等)

因此,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物价的上涨,但是房地产爆发式的增长和制造业企业的困境(利润下降,需求疲软)却是实打实的,前者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后者大家平时接触不到,对制造业的困境并不会有太多感同身受。

但是20年这次不一样

1,这次是全球央行齐放水,并且由于受疫情影响,这种放水的级别是天量的。尤其是美国,但是美国放水的方式绝大部分是美联储在市场上收购债券的方式,所以主要的价格体现在金融资产的通胀上(如美国股市及债券),并且由于美元是全球货币,在本土流通的美元仅有1/4(相对应的人民币则基本全部在本土流通,并且金融市场没有欧美发达规范),所以这次全球QE对国内的民生型物价的影响远超欧美。 (其实中国已经算很好的了,由于疫情的控制得力还是保住甚至进一步巩固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最可怜的是南非,巴西,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里顺便提一下欧洲,和美国的股市以及中国房地产众所周知的情况不同,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欧洲地区尤其是欧洲一线国家和城市的房价已经处于飞涨状态好几年了。)

2,虽然新的大基建的口号和计划都已经喊了,同时深圳及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有了一波跳涨。但显然新的基建项目已经不像以前啥都没有的时候有这么多的余量了,现有房价的泡沫,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也已经让房价无法像过去一样继续一直疯狂增长的增长下去,所以自然超发的货币要更多的流通到民生领域中去。

并且民生领域的涨价是比较难降下来的,比如水电费,比如地铁票基本上不会掉下来的(谁见过地铁票从3块涨到4块以后跌回3.5的?),菜价肉价这类的东西虽然有时有所回调,但是基本上也都是涨5块降2块的这种模式,而这种物价上涨,必然要让人民有更高的收入去对冲这部分上涨,而人工的上涨则会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利润,对相当大一部分仍以劳动力制造业产生更大的冲击。

在此情况下,大家只能勒紧裤腰带好好奋斗了,争取在高端制造业上有所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