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心情驿站 > 帖子详情

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相较其他国家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其实中国要是论先天条件吧,没有有些人吹嘘的那么好。
要说其实人类的“主流”文明全部是诞生在亚欧大陆和北非的,所以我们来看下这个地方。

图 北纬30°
  • 我们发现最早文明诞生的区域全部都是在这个北纬30°附近的,这个地方在地理学上叫做“副热带高气压带”,说的直白点吧,就是这地方是没什么风流动的高压地带,加上这个大陆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温暖湿润的气流很难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线走过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沙漠地带,不过为毛唯独东边(中国南方)这么特殊呢?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图,也是以前做的。

图 当时为了说历史画的模块图


看见中间那个空白的地方了么,对就是这个大山汇聚成的大“疙瘩”,这个就是著名的“帕米尔高原”,如果把这个欧亚大陆看做一个大型岛屿,岛屿中间肯定是个隆起的大山,这帕米尔高原就是那个大山,这个古老的山结其实是可以面对年轻的青藏高原笑而不语的,年轻的青藏高原逐渐和这个老大哥合体,横亘在亚欧大陆中间,这大山的周围可是大陆性气候很强的干冷地带,所以一直是以游牧民为主的,早期也没什么太厉害的文明,但是也正是这些强悍的内陆游牧民,时不时的锤击边缘的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在前面说的这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边,是一个叫做“东北信风带”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风几乎全部是从东而来,所以呢,大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这么一阻挡,这么的东边被季风以及信风不停的滋润,大山的西边可就被苦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图里,北纬30°的南边,越往西越黄,越往东越绿。(埋个伏笔,看下北纬30°的北边是不是正好相反,越往东越黄)

有人说你这不打脸么,这么恶劣的环境,北纬30°西边的“不毛之地”为毛诞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文明,相反在30°东边的长江流域的文明却相比逊色很多。

其实我们的文明主要开始于一个叫做“全新世”的地质时期,这个时期之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第四纪末次冰期”,也有种说法叫做“玉木冰期”,大约开始于12000年前,在这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间冰期”,冰川和覆盖南北的冰盖开始融化,所以这种融化也就造成了大江大河开始泛滥,于是逐渐泛滥的“尼罗河(非洲)”“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伊拉克)”“印度河(巴基斯坦)”开始滋润周边的土地,所以这些西边沙漠里的河流一下子就化劣势为优势,不仅仅滋润出了泛滥区的一片片绿洲,加上支流较少,并在沙漠之中,所以泛滥变得很有规律,这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推动文明的利器,而相反东边同一纬度本来看起来很好的“长江流域”可就没那么好了。

图 看到“茫茫大黄”中这三条“绿线”了么,号称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就诞生在这三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这地方不仅仅利于发展农业,由于是亚非欧三个区块冲撞撕裂的地方,被大海各种渗入,商业交流非常便利。


但是东边可就悲剧了,我们来看下东方。

图 东方区块


其实我们发现东方虽然铁板一块看起来很大,其实平整的地方没多少,真正算得上平原的,也就是上面的彩色区块,对了还得除了那块橙色的山东丘陵。

和西边南北流向的大河不同,这两条“大河向东流”的东方,南北支流密布,并且极其不稳定。30°附近的长江穿过的地方,几乎是在丘陵中开辟的道路,平原不多,只有零星几块被大山包围的平原,地理相对很闭塞,所以成规模的大型文明,也就没出现在这个地区。

那么往北看呢,唯一的一块较大的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就更是多灾多难。

华北平原最早时期本来是“华北盆地”,是一块塌陷的区域,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海侵,后来就是由于黄河以及诸多支流,带来的泥沙沉积,才逐渐把这地方塑造成广阔平坦的平原。而等到间冰期融化的时候,黄河就更是肆无忌惮的冲积这块平原。


图 黄河的改道区域,中间那块空白的地方就是山东丘陵。


正是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黄河,在带来滋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和破坏,由于泥沙的沉积,海岸线不断后退,其实在战国时期,唐山、东营、连云港、上海的大部分土地,还都是大海。尤其是华北平原北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地区,本来自然条件非常好,就因为黄河的不断改道泛滥,整个在西汉之前,就像一个无人区一样,没人愿意长住。

所以其实东亚最早的文明,是活跃在华北平原西边的高原地带进行游牧的(青海甘肃),只是到了5000年前,华北平原出现稳定,才有越来越多的这批游牧民逐渐进入华北平原的边缘进行成规模的农业,这才有了后来的“仰韶文化”。


图 部族


著名的仰韶文化其实最早源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地区,而大汶口也是在山东丘陵发展的,本来被看做宝地的平原却成了避之不及的区域。
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其实就是在西安周边,而西安其实在上面那块浅绿色的“渭河谷地”,是黄河支流渭河在黄土高原杀出来的一块谷地,渭河谷地和华北平原汇聚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函谷关”。同理现在的太原也是黄河支流汾河在黄土高原杀出来的“汾河谷地”里,其实渭河谷地这地方其实面积很小,但是由于泛滥较少,很快产生了文明。

之后其实也更是,逐渐渗入华北平原的“东羌”也就是我们的祖先,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却一直是个松散大联盟,由于西边的隔绝,所以一般也仅仅是和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的文明(大溪、屈家岭),山东丘陵的东夷文明(大汶口)进行交流,长江下游平原(浙江、江苏)的百越文明(河姆渡)进行交流,而根据传说在和这几个部族还产生了不少的争斗,不仅仅三苗的蚩尤入侵,东夷也总是不和,并且还长时间控制了整个区域,直到商代(也属于东夷系)才算形成了个比较稳固的联盟。

而同时代的西亚和东南欧洲,由于地盘不大,很容易产生集权型很强的城邦文明,这种小国寡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而一些王国已经存续千百年(如古埃及、亚述),而支离破碎的地理条件虽然不适合形成一个较大的统一实体,但是商业交流变得非常的容易,所以辉煌一时。


图 米诺斯宫复原图
图 比米诺斯宫晚500多年的殷墟复原图



图 西边的地理位置
这几个小伙伴肆无忌惮的经商,甚至催生出了神奇的克里特和迈锡尼这种次生的“古希腊文明”,欧洲也燃起了文明之火,所以别看希腊那地方全是火山没几块平地,但是做买卖绝对是块好地方,小亚细亚的赫梯,尼罗河的埃及,两河的亚述全成了人家的贸易合作伙伴。


而大陆内部帕米尔高原的周边,这地方虽然干燥荒凉,但是人家地盘非常的大,接壤地盘非常的多。(伊朗高原以及中亚草原,也就是上面的粉色区域)这地方同样是印欧系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焕发了第二春,人家游牧民族勇猛善战,你们这些大河文明都是渣渣,遂南侵矮黑人的古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兰(伊朗古文明),并且开始染指两河流域,文化不断升级,逐渐成为半游牧半农耕的城邦文明。

所以最后雅利安人逆袭,居鲁士灭了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巴比伦、埃及等等,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当年希特勒吹嘘雅利安人,也主要是因为,巴比伦、埃及、印度都等于毁在了雅利安人的手里。

图 雅利安人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
人家一溜统一的时候,我们还是很松散,偶尔还得和洪水作斗争,但是雅利安人也确实命好,自己周边有三个“文明古国”,而我们周边一堆部落酋长。
但是包括波斯还是后来的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全部都是到了帕米尔高原就过不去了,帕米尔高原东边就是现在的新疆,所以这也间接成就了中国。


可是随着洪水慢慢的稳定,东边就开始逆袭了,华北平原变成了宝地,农业民族的春天来了,同时代的东方是西周,西周也就是趁着这股春风,迅速扩张、分封、发展壮大,不过其实也没多大。

图 西周实际控制区域,华夏人夺回了权利,开始扩张,虽然没多大,不过好歹占领华北平原了


可是后来随着春秋战国的开始,这场看似内乱的时代,其实就是东方逆袭的时代。

图 春秋
本来站稳华北平原的汉人,由于大分裂,直接成全了边缘国家“秦(甘肃陕西)”“楚(湖北湖南安徽)”“齐(山东)”等,人家周边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以及高原山地,所以地理位置远远好于华北平原的中原老国,可以说之前一直让华夏人头疼的西羌游牧民,苗蛮部落,正是由于这些搞“装备竞赛”的华夏人诸侯国的自我扩张,被不断的同化吞并,随后反倒是边缘国家成了超级大国,华夏人的地盘越来越大了。
图 战国前期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 安森垚的回答 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下这个

  • 随着楚国控制中原,秦国控制巴蜀,两个被看做蛮夷的国家成了最大的势力,随着秦的统一,这个东方国家的命运就变了,我们发现这种铁板一块的东亚土地,终于展现出了优势,由于中央战国时代间接的领土扩张,不仅仅所有模块融为一体,就连文化也都全部华夏化。这片土地特有的中央平原周围山地的地理特性,也造成了易于统一难于分裂的状况,所以相对弱势了千年的东方就这么出现了一个叫做“中国”的帝国,几乎同样大小的欧洲,除了地中海沿岸出现了罗马帝国,东北地区还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盘踞的“蛮荒”。
尤其是秦的中心咸阳正是前面说的渭河谷地,怎么说呢,有句话叫“百二秦关”,也就是说这地方极其易守难攻,渭河谷地北边是大山,东边一个函谷关通向华北平原,西边是甘南山地,南边通向四川盆地,简直就是个大老板的办公室一样。所以秦在统一了六国后,迅速的开始对外扩张,怎么说的来着“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所以本来南岭南边的“珠江流域”一直是百越的地盘,结果让秦始皇一搞,修了个“灵渠”(广西),直接联通了湘江(长江支流)和漓江(珠江支流),也就是说等于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起来了,直接百越就被拿下了,按理说广东广西本来有条件成为独立国家的,结果这样一来,就这样被这个新兴的集权国家完爆了。


图 秦 南边多出来的那两块,就是新控制的百越
所以这么吊的秦在作死之后,本来刚征服的小弟都开始独立,加上连年内战,等到汉建立的时候,北边的匈奴终于成了威胁,北方游牧民族板块正式进入东方的视野。

图 初期的汉


我们可以看到浅绿色模块和粉色的雅利安模块很像,地盘很大,都是游牧民,可是人家雅利安周边的文明太多,发展的也快,可是匈奴人控制的这片地方,比起来雅利安人是有劣势的。

前面也说了,这个浅绿色模块处于30°北边的“盛行西风带”,也就是说在这个纬度区块正好和“东北信风带”相反,除了受季风影响的东北平原,变成了“越往东越黄”,所以恶劣寒冷的生存环境极大地加强了这个地方的侵略性。

帕米尔高原又要登场了,我们看下棕色的西北绿洲模块,这地方紧挨着帕米尔高原,也叫天山南北两盆地,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匈奴和他们隔着一个阿尔泰山。
而东边隔着一个大兴安岭的是东北林区和松花江和黑龙江冲积出来的东北平原。
  • 匈奴的崛起,就是随着控制了这两个模块开始的,这群北亚人控制了东北森林里的东胡,控制了月氏等吐火罗人(一种原始印欧人),还包括粉色模块里的雅利安游牧民“乌孙”,汉和人家比起来就和不要钱一样。

可是随着汉的休养生息,人家又重新控制了南边的小弟们,并且还多控制了个滇国和夜郎(云南贵州),所以汉武帝就开始对付匈奴了。


图 汉的反击
反包围最重要的就是夺回东北西北模块,而汉通向西北的模块唯独是一个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围城的绿洲——河西走廊,通向东北的只有燕山和渤海,从山海关开始的——辽西走廊。我们发现了,匈奴所在的,现在的蒙古高原就好像一个阳台,而汉的地方就像个起居室,谁控制东北和西北这两个“东西厢房”,谁就有了战略主动权。


所以随着汉控制了卫满朝鲜,导致控制了辽西走廊,通过河西战争,霍去病拿下了河西走廊,这一下可就不一样了,汉人通过一个攻击雅利安人国家“大宛”的战争,并且在棕色屠了个轮台,彻底控制了棕色模块,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开始。新疆就成了“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所以这两个走廊也经常出现在古诗中,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秦皇岛山海关),比如“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漠孤烟直”(敦煌)。

这一下匈奴就从草原鹰变成了笼中鸟了。


所以几场大型战争把汉朝内耗的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战略却让这个民族有了足足2000年的荣光,这种布局使得直到宋之前,北方游牧民族都不会给中央政权造成绝对的威胁,而相反,西方由于罗马一直解决不了日耳曼人的问题,最终先被匈人吊打,最后又被日耳曼伦巴第人灭了国。


  • 所以东方不能说有绝对的地理优势,但是如果经过人为的努力,就会变得非常好布局。

相反西方的土地却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威胁,防不胜防,而欧洲遍布的山脉盆地加上支离破碎的海岸也让他们很容易形成内部割据势力,所以最后搞得怎么都统一不了。

图 欧洲四面八方的敌对小伙伴
所以本来就很碎的欧洲,加上了这些蛮族的攻击,包括还有极其发达的阿拉伯人,总是被打并且非常苦难也就正常了。
所以就连后来,浅绿色模块东边的蒙古都可以大老远的来插一脚。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之前的那些先天不足全部成为了优点,本来站抱着地中海骄傲的靠着四通八达经商的希腊罗马腓尼基,也毁在了四面八方的周边敌人手里。本来从小国寡民时代而来彰显人性光辉的希腊罗马,也毁在了统一后的内部崩裂,最后全部基督教化并毁在匈人、日耳曼人、奥斯曼突厥人的践踏下。


不过还是风水轮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