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心情驿站 > 帖子详情

为何欧洲贵族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当然并不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这里做个比较粗暴的级别详解,希望加深大家对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的理解。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Sicily),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腓力”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文艺复兴时期最给力的公爵就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任性的艺术赞助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兰德斯艺术的崛起,凡·艾克和罗吉尔都在这位公爵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


罗吉尔在书籍《埃诺志》的首页绘制的细密画,描绘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在接受作者的献书。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h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安道尔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 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 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 (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Margraviate of Baden)、“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Bayreuth),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伯国”就是“佛兰德斯伯国”(County of Flanders),它是法兰西国王在公元9世纪分封的一块领地,核心区域是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和根特。佛兰德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的一大艺术中心,可见“伯爵”领地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绝对不能小瞧。

不过“佛兰德斯伯爵”的头衔后期一直都是上级领导兼任的,要么是勃艮第公爵、要么是西班牙国王。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comes”,意思是“副伙伴”,也就是“伯爵的副手”,可见地位上的附属关系已经很明显了。

“子爵”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司法和财政事务,当然他们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封地。虽然可以照例将其翻译为“子国”(Viscounty),但是这种领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第7级

头衔:男爵(Baron)

领地:男国(Barony)


“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出现,因为男爵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所以男爵给人的感觉更像“高富帅”而不是“大领导”。

在“男爵”下面,还有一个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封号,属于“高富帅”中的“低配版”。


第8级

头衔:骑士(Knight)


骑士(Knight)可以算是入门级的贵族头衔,“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俨然是一种“打工仔”的形象。

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即使有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Manor),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可以用来种花种草,或者搞个烧烤派对什么的。

如果说“男爵”是“高富帅”的话,“骑士”更像是通过艰苦奋斗终于脱离了“屌丝”队伍的“凤凰男”。

在骑士之后,有些国家还有“绅士”(Esquire、Gentleman)头衔,但这类头衔更像是一种礼节性的称呼,很少有实质上的贵族待遇。

鉴于以上八个等级看上去还是有些繁杂,这里再做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归类,方便大家理解。


国家元首级:皇帝(Emperor)、国王(King)

地方豪强级:公爵(Duke)、侯爵(Marquess)

团队领导级:伯爵(Count)、子爵(Viscount)

先进个人级:男爵(Baron)、骑士(Knight)


当然,封建爵位的高低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时间因素,通常一个承袭了几百年的伯爵要比刚刚册封的公爵更受人尊敬。

另外,封建领地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和买卖交易的方式获得,因此并不是爵位高的人领地就一定大。而且,欧洲每个国家的册封习惯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历史上还出现过“伯爵”的变种,叫作“Archcount”。虽然有点搞笑,但看上去也只能翻译成“大伯”。

因此,本文中的描述和举例只是对“通常情况”的概括,为了方便大家对艺术史中涉及的人物身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想了解得更具体而详实,那就只能在海量的历史材料中逐一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