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家居百货 > 帖子详情

日本房产泡沫破碎下,给我们的警示

【房产泡沫破碎下,日本人所经历的一切,难道不足以给我们警示吗?】平成前十年(1990-2000),日本平均每年自杀人数超32000人,是过往的三倍。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树海,林木遮天蔽日,许多人绝望走入,再未出来。
昭和最后三年,日本人民的个人财富翻了三倍,东京的企业年底要发十几个月月薪以当年终奖。有家建筑公司因年终发了六个月月薪,被高管四处抱怨“不景气啊”。
平成元年( 1989年)最后一天,增速达到顶峰,日本股指高达38915点。随后跌声四起,开始失速。最早的征兆依旧是年终奖。大批企业宣布取消年终奖,此后连年取消,直至20世纪结束。

大公司搬出稻盛和夫的管理策略:一要干更多的工作,工资不会加,奖金发不出,请忍耐。小型企业则更直白,上司直接训斥老员工:“公司没辞退你,但你心里没谱么?”

新词“再构造”开始流行,其实只是“裁员”的另一种体面说法。有企业高管被“构造”成文案,继而被“构造”成搬运工,最后被迫辞职。
有限的体面也很快无法维系。

1993年,全日本有六成企业减少了应届生校招,第二大汽车厂日产关停了神奈川工厂,直接裁减5000人,日本航空宣布,请3000名35岁至55岁的中层主动辞职。
当年,日本减少了13万个岗位,但经济学家说还得再裁200万人。

就业艰难导致消费萎缩,信用破产诱发金融爆雷。日本的房价在被调控数年后,于1993年掉头向下,并连跌25年。
生活中,到处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声音。

电台节目开始教主妇如何用煮饭的热气顺带煮鸡蛋,法式餐厅门庭冷清,麦当劳低价套餐被热捧,日本各地神社内,祈福人数激增。
平成三年( 1991年),大阪新增流浪汉6000人,东京则过万。列车飞奔时,人们纵情享乐无心存款,与此同时,失业和房贷足以致命。
迷茫在整个国度扩散。面对外媒的嘲讽,日本人不再反驳,他们自比“沉沦的巨人”,并预测“这恐怕是战后最漫长的萧条”。列车在荒野中越来越慢。习惯高速奔行的人们四下张望,眼前的萧条是如此陌生。
穿越萧条的人们,总要经历三重幻灭,第一重便是失速。争分夺秒的快节奏,在萧条时切换为拖沓冗长。
歌舞町闭门谢客,写字楼灯光熄灭,白领们挤进电车早早归家,用电视打发漫漫长夜。
电视上,珠光宝气的年轻偶像不再受宠,取而代之的是恶搞综艺。因经费紧张,这些节目大多布景粗糙,也无台词剧本。艺人们用肢体搞怪,批量生产空洞的笑料。

一切都在降速。从东京奔驰而出的子弹头列车上,乘客越来越少。人们去转乘更便宜的长途大巴。旅途被拖拽得无比漫长。西装革履、表情麻木的人们挤在慢速的大巴车上,人人都在假睡。
失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失信。

踉跄度过头几年萧条后,适应下来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彩色泡沫,信任开始崩塌。九成以上的日本人,不买股票,不买基金,不参与P2P,不考虑楼花,更不碰古玩和黄金。他们只相信存款。日本家庭共有1600兆日元存款,即便利率很低也要存在银行。
日本香川县最大的国有银行把存款利率降到了0.05%,人们照存不误。当地居民说,大人物们总想动脑筋刺激消费,但我们是绝对不会敞开花钱的。
杯里都是蛇影,风中都是鹤唳。亲历过崩塌的人们什么都不信,“在我们心里,理财跟赌博差不多”。

直至2016年,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疗伤后,日本股市才迎来新一代股民。他们对金融知识茫然而陌生。许多人买任天堂的股票,只为声援其新出的游戏。
不相信投资神话,不相信职场奋斗,发展到最后,人们开始不相信婚姻和家庭。

201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男性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终身未婚,18岁到34岁的未婚者中有70%的人未谈任何形式的恋爱。受访者们觉得,婚姻是束缚,婚房是负相。生育更是沉重之事。
从平成元年(1989年)开始,日本生育率路下降,并不断 失信久了,便会失望。在萧条中长大的一代人,变得沉默自闭。且本人称平成一代为“草食系”,安全、安静、安之若素,然而平静之下其实是麻木。 他们谨慎小心,他们不敢消费。不敢的原因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印象里全是黑色的消息” 90年代后期,报纸上还时常出现萧条何时结束的讨论。慢慢地,讨论消失了,无人预测,也无人再期待。 人们已经明白,他们正活在一个漫 长的周期之中。

2016年3月,日本主妇山下英子推出畅销书《断舍离》,其核心理念是丢弃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 他们不再懊恼已逝的荣光,不再期盼瞬间的逆转,而是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泡沫总在狂妄时诞生,复苏总从极简处开始。
2018年9月,日本地价上涨了0.1%,27年来首度止跌回升。

时间一直向前,到历史好像总在轮回,相同的事件会在不同的地点上演。
新冠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未来如何很难推断,街上随处可见萧条的影子,希望只是一时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