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微吧 > 财经 > 帖子详情

涨价商品反向对美输入通胀,这是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胀的“恶果”

美国印钱消费,中国收钱制造,8个月输美商品超1.8万亿,涨价商品反向对美输入通胀,这是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胀的“恶果”,也是中国企业基于成本考虑的市场行为。

第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印钞向全世界输出通胀。截止9月份,美国国债总额突破28.4万亿美元,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达到8.48万亿美元,为了挽救经济颓势,美国进入“海量发钱”模式,18个月印了4万亿美元,美元主动大幅贬值,再加上美国资本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在背后推波助澜,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被动涨价。

第二,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最大。新印出来的美元在推高美国通胀的同时,也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全世界流出,世界人民共同承担美国印钞造成的美元泛滥后果,美元购买力下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中间制造商生产成本增加,又无法及时向下游消费端传导价格变化,夹在供应端和消费端“两头受气”,说白了就是面粉涨价了,但是面包没来得及涨。

第三,中国顶住压力,向全世界输出平价商品,充当物价“稳定器”。今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货物总值12.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连续5个月保持向上势头,尽管原材料价格暴涨,但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商品相对于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其它制造业国家的产品仍然保持价格优势,今年1-6月美国海运总量的42%左右都是中国商品。

中国在全世界第一个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规模化优势,为全世界稳定输出工业制成品,但生产是有成本的,尤其是我们正在向“质造”和“智造”转型,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中国商品,这都需要投入巨资,所以中国制造业不可能一直扛着原材料涨价的压力,继续低价卖货,为美国分担通胀压力,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也没有外贸企业愿意长期“赔本赚吆喝”。

美国印钱向全世界大放水,中国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质优的中国商品不能继续“价廉”,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对价格进行合理调整,这是纯粹的商业操作,制造业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走向核心位置的最大优势,轮不到美国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