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心情驿站 > 帖子详情

什么叫穷人思维?

1、决策的层次太低。

穷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在小事上仅仅计较,却在大事上稀里糊涂。

比如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呢?马云/雷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无不例外。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决策上,他们总是把决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价值的事上。

因为这个时代对人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复杂。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世界选项越来越多,只要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各种各样的外卖套餐、各种各样的酒店、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等等。

互联网将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都有各种决策等着我们去做。当你每天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准确度就会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决定上,其它的决定都由他去吧。

再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开车了,因为开车需要你额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包括找路线、找车位、缴费等等,不如直接叫个车,或者配个司机,你坐在车上还可以继续工作,或者放松休息一会,然后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谁送你到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见的是谁?你要去哪里?准备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事?

如果你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烦心,只能说明你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你每天做选择的层次都太低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富人则把时间精力都放在高层次的选择上,比如我今天见的谁,我该准备什么?

再举个例子,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资产丰厚的人,大多衣着平平,甚至有意走“中庸”路线,而很多条件一般的人,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费,比如头发、衣服、包包、香烟、手机、车子等等。

在谈论的话题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资产丰厚的同学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国外旅游见闻、经济、投资等比较抽象的话题。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机品牌、什么时候换车、多少年终奖等等很具象的话题。

说明穷人关注的大多是日常选择问题,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细节上了。而富人关注的却是宏观的格局和趋势问题。

因此,提升自己层次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选择就可以。比如原来你只是公司一个HR,负责招人和面试,现在你可以尝试着给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等你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人力总监了。下一步你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大家的合力发挥的更好,于是就可以成为副总了,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到了CEO的位置。

记住,大事要清醒,面对最重要的决策上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涂,在很多纷杂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否则你的层次永远都不能拔高。

而很多穷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涂,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2、投入就立刻想要回报。

先举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八年前跟我是同事,后来去北京从事广告策划行业,这么多年他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他依然过的很压抑,因为他每天都要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五年前我去北京,跟他一起吃饭,鉴于他的情况,我当时给的建议就是,未来必须做自己的IP,做个人品牌。既然对广告策划那么有兴趣,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妨做一个关于广告策划的自媒体,坚持做原创内容,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粉丝,还可以出一本书,出完书后在业内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当时他也认为必须走这条路。

但是五年后我再次见到他,依然还是每天奋战在做策划方案的最前线,偶尔接个私活,一个方案可以挣个几千块,还经常被拖欠,或者反复修改,依然过着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让他疲惫不堪,情况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我问他为什么不按我们当初的设定去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做内容是可以,也很喜欢,但是这种事情不能立马变现,尤其像写一本书,要写一两年,也挣不到几个钱;做自媒体也是这样,粉丝得一个一个的增加,至少一两年后才能在广告行业形成影响力,但是他做策划不一样,每个月有工资,而且经常接点私活,按单个方案收费,尽管少点,但最起码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

他也知道这样下去永远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他就是坚持不下去做长期投入的事情。

我这样说他:你干脆去做钟点工算了,变现的更快,按小时给你计费。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眼前的回报,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化。

美国有本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

但是结局都一样:阐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里提出一个带宽的概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是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得永远都是最苦逼的钱。

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值。


3、喜欢用时间换钱。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菜市场买菜,为了一毛两毛吵半天争半天的例子,也有那种本来是要去做事情的,结果碰上熟人就站在那里跟别人聊天聊一天的人。

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难道那一毛两毛还不如你的半天时间值钱吗?难道你要做的事情的价值完全比不上你跟熟人拉家常一天来的有意义么?

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人时间不值钱?

流水线上的工人、餐厅里的服务员、商场里的保安,他们每天工作都要很长时间,收入却很低,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时间非常不值钱。

认识到收入低不难,难的是改变时间不值钱的观念。

就如上情景所示,为了一毛两毛争半天,本来要去做事结果就顾着和熟人聊天,为了超市便宜几十块钱的促销活动排半天队,他们都在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来换取廉价的蝇头小利。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时间有多值钱,却只顾着抱怨自己这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这么穷。

而在这些穷人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时,那些有钱人在干嘛?他们在学习知识、结交人脉、获取资源,为自己的成功铺石造路,其结果不言而喻。

钱没了可以赚,时间没了就真的没了,古语有云,“千金难买寸光阴”,不要把你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至少不要把大多数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4、忽略目标本身。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是 300、250、200 ,现价一律 150 。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有钱人更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影响,《稀缺》一书称之为“管窥效应”: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为“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于拥有的资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你的目标。

举个例子:

几年前,一位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而先生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特么连首付都不够。于是建议妻子,等钱再攒多点吧。

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首付还是给太太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其实,论理财的能力,先生绝对在太太之上,他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市面上再复杂的金融工具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太太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但在这件事上,先生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建立“时间价值”的概念:减少做那些“时间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2、牢记“沉没成本”不可追:钱已经花错了,再浪费时间,就是错上加错;

3、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好项目永远比钱少,只要目标正确,钱总有办法解决;

4、减少无意义的频繁决策:节省宝贵的意志力。

5、拓展自己的视野:适当做一些眼前“无用”的事,防止进入只关注当下的“管窥”状态,建立长远规划的战略意识。

6、要相信有哥伦布口中的新大陆,更要造船出海去寻找新大陆,不要习惯性的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7、转变一种意识,你不是为了生活而赚钱;而是赚钱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无论贫富,注重生活品质。

“穷人思维”才是我们最应扔掉的越留越穷的“破烂”。永远记住,穷的不是缺钱的人,而是在“穷人思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