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微吧 > 财经 > 帖子详情

这三年中经济是何时转向的?

可能与很多人已经被扭曲的记忆不同,经济是在2021年6月左右转向的

从民航出行数据、在线消费数据大致可以印证这一点。民航数据在2021年5月相比疫情前2019年5月的数据还是增长的,到了6月就开始下滑。服装这一消费类目原本在线销售年化增长率20%以上,到了8月就开始同比大幅下降了。

自2020年1月至今,国内经济结合疫情变化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

2020年1月-3月,处于疫情期间,全国人员流动几乎停滞(在疫情前,民航出行数据和GDP高度相关),民航出行人数和铁路出行人数,在2020年2月同比分别下降大约85%和87%。

2020年4月-8月,出行和消费快速复苏,除了国际出行,国内出行数据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2020年9月-2021年5月,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情绪乐观。在全国零星散发疫情的情况下,除了春运期间不鼓励流动,商务出行数据几乎没受影响;由于银根宽松,货币流入房市,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摸高到了历史峰值。

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疫情仍处于零星散发状态,但是经济显著下行,除了专精特新领域和出口,其余行业(包括互联网行业)均不好过。

2022年2月至今,经历了上海疫情封城接近3个月,7月之后各地疫情如野火逐渐蔓延,国庆后多个大城市陷入困境;经济实际上处于衰退状态。


2020年6月左右当时发生了什么?转向是疫情导致的吗?

在2020年4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接近两年的时间里,疫情本身并不是那么大的影响因子——这期间,全国日新增的最大值是269例/天(确诊+无症状)。2020年4月疫情收尾后,日新增过百只有7波,零星的小火都很快扑灭了。


如果转向不是因为疫情,那么当时发生的大事是什么——七普数据公布

2021年5月11日,七普数据公布。如果大家还有记忆,应该随后暴风骤雨式新出台的政策有很深的印象:房地产调控、双减、游戏、互联网反垄断。(政策一搜就有,这里就不放了)

可以说国家当时出台政策的内在逻辑是很清楚的——除了人口和科技(制造业),其余短期衰退对国家长远战略来说都是擦伤——人口(市场)和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才是一个国家变强的根本。

这一下用力无疑是非常猛的,可以说给全国经济踩了刹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下半年起,除了“专精特新”(比如半导体)和出口外贸,其他行业都开始一片萧条;因为房地产上涨预期被打破,卖地财政收入也锐减。

对于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这里不讨论。个人认为经济局面艰难的底层原因是就在于上面的变化,疫情只是个加速器。


疫情防控放开以后国内经济是否会复苏?

是不是放开防控,消费就会反弹?这个逻辑没有这么牢靠。前阵子招商宏观做了一个策略会,讲了他们观察到的完全放开防疫后的消费变化,录音我都听了,结论和论据之间的联系很有意思。这个策略会里只是简单罗列了各个国家地区躺平后消费如何变化,但是没有强调变化的原因——放开以后消费受到多个重要因素影响,简而言之,除了疫情管控外,还取决于是否放水发钱(比如美国),是否面临剧烈通胀。在放开疫情防控后,香港的消费仅仅反弹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变回低迷;韩国的消费就没有反弹过;欧洲的消费因为受到通胀冲击,实际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国内疫情防控放开后消费是否变好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国内不重新拎起房地产这个夜壶来放水,消费未必会好——因为还有许多风险偏好更低的人会永久退出部分消费市场(比如餐饮)——美国的民航出行、电影院数据现在也没有回到疫情前。

除了内需,外需前景堪忧。考虑到欧美在步入衰退,外需逐步疲软,我国的集装箱运价指数都已经跌回疫情前水平,原本支撑GDP增长的支柱也要垮了。

在供给端,放开疫情防控会对占我国GDP40%左右的制造业构成很大冲击,这也是一项难以评估的对于经济不利因素。

这个冬天真的会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