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影视文娱 > 帖子详情

冯小刚的搞笑和荒诞,让谁心惊肉跳?

早就听说冯小刚要拍《甲方乙方2》,大年初二晚上闲来无事,看了一下冯小刚《私人定制》,虽然是一部玩票和恶搞之作,尽管一再强调“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但看完之后却笑不起来,发现这影片荒诞之下是繁华背后人性虚伪的真相,生活原本不是一场欢欢喜喜的喜剧,其实是一场装腔做势的悲剧。

冯小刚以喜剧成名,但是越是往后面拍,貌似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越像一个悲剧大师,《唐山大地震》和《1942》都是他力求转型之作,明知道不赚钱,依然选择去拍,拍他想要的悲剧。可是在娱乐至死和审美轻浮的今天,注定票房也成为一个悲剧。冯小刚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因为《1942》让他的老板赔了钱,于是兑现诺言拍了《私人定制》,从宣传上看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假模假样的喜剧,从本质上依是一个犀利的悲剧。很多人吐槽《私人定制》和当年《甲方乙方》差得太远,根本不像续集,和《非诚勿扰》的幽默搞笑功夫也差了一大截,而且这部影片主题凌乱,甚至啰嗦到了极点,可劲的炫耀狂拽霸帅吊炸天,花了足足五分钟解释给观众100亿到底是多少钱,最后终于明白用20辆卡车装钱。更要命的是很多网友怀疑冯小刚与王朔这俩愤青把这部一年一度的贺岁片当成了自己疯狂吐槽的工具,把自己对社会各种不满通过电影来“恶心别人,成全自己”,顺带着把大伙诓到电影院,赚了一大笔。我相信早已不缺钱的冯小刚不至于这么用心险恶,他是一个聪明人,用不着让一部片子砸了自己多年的招牌。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电影来说,同样也是一千个观众也有一千个“冯小刚”,审美的差异性导致评价的差异性。对于冯小刚这样级别的大师来说,如何巧妙借助于“电影搞笑”来折射社会的焦点矛盾与弊端,把观众带入到深入思考的空间,其实难度不小,但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实属不易。很多观众对于影片中植入广告持一片倒的反对,换个角度去思考,高明的了无痕迹的广告植入,反而让电影和现实拉进了距离。没有广告就没有媒体产业,作为媒体人,冯小刚植入广告是必经之路,目前这种电影营销思路的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不接受也得接受。

影片《私人定制》从情节上看像极了小品合集,但是从一个更高的人性角度去思考,又很犀利集中。影片当中那个司机,可是现实当中任何人,聊天时个个高风亮节,想当一个敢拒钱财和敢拒美色的清官,但真当人送礼来时,满口的为国为民,实际上却是巧夺豪取,贪婪的欲望火苗就像枯草着了火一样势不可挡。现实中如果真有实现“白日梦”的条件,估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人性的劣根性。第二个故事“雅过敏”是对那些假正经和玩高深的人最淋漓的讥讽,第三个故事“装土豪有钱”,当下社会太多人想一夜暴风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土豪做朋友”成为2013年最时髦的热词,太多人富了,又富得那么假,现实的真相是,不是一天花去1400万,而是要背负1400万银行利息,这才是土豪的真实生活,也是生活的真相。当你真的一夜暴富了,心虚得不行。

冯小刚的搞笑和荒诞,让人人都心惊肉跳!当“羡慕嫉妒恨”成为生活的表白时,才发现这个社会的“怨气”太重。冯小刚用他的方式来揭示真相是什么。更以他的消解方式来拯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一直在互相指责对方,自己错了也要狡辩。说一声对不起能起到很好的消解作用。

可惜的是,当有人问“杨重”时,如果你有十亿捐不,回答是肯定捐,当回答有一部汽车捐不捐时,却回答不捐,理由太简单:因为只有车子是真有的。何为大师,何为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