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家居百货 > 帖子详情

一人之下——副统帅林彪的诡异生活

一人之下——副统帅林彪的诡异生活

林彪的生活有两个特点:一,简单;二,怪异。

林彪的房间陈设简单。卧室一张棕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一个屏风。西面墙上挂着亲自写的几个大字: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如同长空雄鹰,孤傲尽显。

客厅是林彪散步的地方,身体好时,也在走廊散步,那里有一个茶几、两把椅子。

林彪的食谱更简单:主食麦片粥、玉米粥、馒头;吃饭以青菜为主,不喝水。馒头切成小方块,放在碗里蒸,倒开水一泡,一顿吃二两。黄瓜放盐,不放油,煮熟,连汤带水,吃点黄瓜片,吃菜花,不吃炒菜。有时吃一点蒸肉饼和抽了骨头的鱼。对生活要求也就是老农民水平,比清教徒强不了多少。平时不喝水,不吃水果。不吃水果是因为在两广战役胜利后,中央军委交给四野的战斗任务除了海南岛外已经全部完成。林彪很高兴,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很少游玩的他带机关干部来到武汉的公园。吃了一个桃子拉肚子不止,从此对水果“过敏”。本来简单的拉肚子,却使林彪所有的病症来了个“紧急集合”。这时海南岛战役还在进行,林彪病危,整天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瘦得皮包骨头,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更不要说走路了,硬是躺在担架上指挥战役。

林彪唯一偏爱的零食是黄豆,尤其是炒黄豆,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小袋炒黄豆,当零食吃,对于极少数部下他在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开玩笑说:“来一点?”

看到这些你不能不感叹,大名鼎鼎的林副统帅生活竟然如此简单。简单到让人怀疑生活乐趣。简单到让人觉得很怪异。怪异的一部分也有:卧室屏风上贴了许多小字条,纸条上写着吃啥东西哪里会出汗什么的,比如“吃鱿鱼膀胱出汗”“吃青豆脚底发凉”,这些都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林彪有两个会客室,一大一小,布置也很简单。大会客室的墙上只有一幅满墙大的中国地图,那是总参谋部给副统帅特意绘制的。地图是林彪挚爱,一生的挚爱。小会客室北墙上挂着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地图下靠墙放着一个长长的条几。林彪经常坐在条几前的沙发上听秘书“讲文件”,每天一次或两次,每次二十分钟。林彪都闭着眼听,不想听了挥挥手,让秘书退下。会客室没有特点么?有,它的温度必须永远是二十一度。

林彪对温度要求很苛刻。他的衣服、被褥永远需要一个特别的温度。每件衣服都要有个度数。这个度数并不是指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服。林彪把每件衣服设定一个温度,如薄的一度,厚的二度,在衣服上注明,然后根据气温增减。他从不穿毛衣、棉衣,只是把单衣一层层地套上去。毛巾、被子、床单等也有度数。在睡觉之前,让内勤先将被褥预热到一定温度。

据林彪的警卫员刘甫江介绍:一次,我到他房间里检查温度表,看见一个女管理员在给他补被子,这是一床褪了色的军用毯子。上面补了不少补钉,掀开里面一看,尽是补钉叠补钉,我数了一下,大大小小有48 个补钉,我对管理员说:“这床被子也真该换了,把它丢进垃圾里算了。”女管理员严肃地说:“丢了你该死!首长说这是打平型关战役时,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来的,烂得不能再补了也不能丢。”

很简单是吧,这只是个开始呢。

林彪有五怕。一怕光,据1952年就到南园宾馆(当时是苏州市人民委员会外宾招待所)工作的王福康介绍,在他卧房及走廊窗户的外面,他们都要挂上两幅遮光窗帘,而每幅遮光窗帘由两层遮光布组成,两层遮光布之间另有一层黑色羽绒内胆,这样,再加上窗内还有一道白纱窗帘,加起来共有七层。1966年,由于毛家湾的房子要进行整修,林彪于8月上旬搬到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暂住。浙江厅是一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方形大厅,顾名思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浙江省代表团开会的地方。林彪住进来后,由于他怕风、怕光、怕水、怕出汗,对大厅重新作了布置:地毯是浅绿色的,沙发是浅绿色的,房间四周的帷幕也是浅绿色的,整个大厅全是浅绿色的。平时只开几盏小灯,厅内光线暗淡。

因为林彪也怕风。林彪怕风怕到神经过敏的地步,他的内衣内裤都是紧口,怕风钻进去。谁在他跟前走快一点,他就说有风。秘书讲文件,要距离几米远,免得翻文件翻出风。打蚊子不能用苍蝇拍,怕拍出风来。 据林彪的司机楚成瑞介绍,一次,林彪对楚成瑞说:“以后你离我远一点。”楚成瑞问:“我怎么了?”他说:“你走得太快,你有风。”后来,楚成瑞又忘了这茬,被林彪又说了一次,再后来就很注意了。还有一次,林彪的女儿豆豆正在上小学,有一次来看他。由于总是在黑屋子里,见不到光,死静死静的,没有一点儿生气。小女儿来了,林彪当然很高兴,他拉着豆豆的手直喊:“豆豆,豆豆。”豆豆要给父亲跳个藏族舞蹈,因为林彪怕风,豆豆只好隔着窗户,在门外表演了一回。担任毛泽东保健大夫的王鹤滨说,他有一次受毛泽东委派,去毛家湾看过林彪。他进到林彪的卧室里,发现挂了好多白纸条。后来才得知是因为林彪怕风,挂白纸条是通过看纸条动不动,辨别有风没风及风向的。

三怕声,凡是林彪在的地方都需要安静、安静、再安静,为使身边的工作人员走路声响减到最低点,地上要铺上一层特制的地毯。当年在苏州参与接待林彪的王义华说:“林彪身边有个跟随多年的警卫秘书李文普,林彪对他非常信赖,大小事基本都由他安排做主。一次李文普跟我说:‘首长的住处包括房间、室内卫生间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会客室等,凡有水龙头的都要拆除,反正首长也不洗澡,否则一开水龙头就会有声响,会刺激到首长。’而且,为使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走路声响减到最低点,地上都铺上一层特制的地毯。”房间水龙头都不许有。因为水龙头声音会刺激林彪那弱不禁风的神经。当时,宾馆附近的运河上船只来往很多,汽笛不断,林彪也很怕这些声响,于是苏州的公安人员到运河西头采取临时措施,凡是通往这一段河道时,一律禁止鸣笛,林彪这才有些安生。[4]

他怕水。听到水声就拉肚子,卫生间不用水龙头。没有水怎么办呢?正常人正常洗脸都需要水的, 林彪不用,吃东西时,把手在沙发上擦擦了事。平常人用水洗手、洗脸、洗澡,林彪是擦手、擦脸、擦澡。

第五怕是怕冷。这里冷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寒冷。林彪房间里装满了温度计,一年四季为此在二十一度。高低相差半摄氏度都不行,低了冷,高了怕出汗。林彪所到之处,接待工作的核心不是衣食住行,而是温度能否达标。据王义华回忆,当时南园宾馆尚不具备安装中央空调的条件,完全要靠烧锅炉来控制室温,难度相当大,为此锅炉工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宾馆、市外事组直至市领导,也都为温度能否达标而提心吊胆。经过一番努力,室内温度总算得到解决了。但是,还必须解决林彪想外出兜风时从房间到车库乘车的沿途和车库内的恒温问题。经过上下一番想方设法,在林彪的卧室开了一扇小门直通车库,在车库的墙壁上又安装了暖气片,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林副统帅有啥爱好么?当然也有,很少。比方说玩火柴,他会一个人不停地擦火柴,然后将熄灭的火柴梗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几个小时沉思默想。没有人知道他想啥。当然也可能啥也没想。他还喜欢看药书,自己给自己开药方。他不信西医,说西医骗人。他的药方很怪,都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

此外,神经受伤的林彪,还有一个怪但确实很重的病,就是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林彪就会突然脸色发白,身体立即虚弱下去,浑身出汗,急剧喘息。这时,什么药物,什么办法,都治不了。林彪却在久病之中,自己摸索出一个治此病的办法,就是“颠车”。林彪在广东时,他身边警卫人员回忆了这样一个情形:叶群突然在屋中高喊:“快,林总病了!”随着这一声,跑来的不是医生,而是专门给林彪配备的一个警卫兼特殊“司机”陈良顺。他也不是跑到林彪卧室门前去抢救,而是跑到林彪居室西北角的一间空屋子里,那里停放着一辆从部队淘汰下来的老式带斗摩托车。这个摩托车被固定在墙边,排气筒伸向屋外。陈良顺跳上摩托,立即发动。这时,叶群和林彪的一些警卫员一起,扶着身披军大衣,脸色煞白,身体极度虚弱的林彪,坐到摩托车的坐斗里。十分难受的林彪咬着牙忍着。陈良顺加大了油门,摩托剧烈地颤抖起来。林彪小声地命令:开猛些!陈良顺再次加大油门,摩托车颠簸得更猛烈了。这时,奇迹发生了,林彪的脸上有了血色,咬着的牙松开了,紧闭着的双眼睁开了,他神情清醒过来,眼睛里重新放出锐利的光芒,全身也有了力量。过了十几分钟,林彪小声说:好了。他自己迈出摩托车坐斗,慢慢走回办公室继续办公。

等林彪到中央工作后,住在北京的毛家湾一号。在这里,给林彪配的车,比别人多了一辆。这就是一辆卡车。在这辆卡车上,安放着一个类似集装箱的东西,里面固定着一张行军床。每当林彪犯病时,他就要在警卫员的搀扶下,爬上这辆车,躺在行军床上,让司机开出毛家湾,在大街上颠簸,颠簸十几分钟后,林彪的怪病的症状,就暂时消失了。后来,条件稍微好一些后,上边给林彪配了一辆旧轿车,每当林彪犯病时,他就坐上这辆车,让司机开到北京市郊外,在乡村间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颠簸十几分钟后,才能恢复正常。这是林彪自己摸索出来的治自己病的“土办法”。

而这一切诡异的根源,要从抗日战争说起。1937年9月25日,林彪独立指挥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了日本军队板垣征四郎师团第21旅1部及辎重部队,并击退了日军增援部队。据当时公布的战报,此役“击毙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抗战初期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称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教员盛赞115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个争气仗”。蒋介石表示:“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平型关一战使林彪成为了抗日期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同年11月,他又指挥343旅在广阳伏击了另一支日军部队。

1938年3月1日,林彪骑着战马,带着师直属队10余人,路经阎锡山的第十九军防区。由于通报不及时,该军哨兵,向林彪开枪射击,子弹击中林彪,背部中弹,弹头穿肺而过,打断了一根肋骨,险些击中脊椎。但伤了脊神经,在延安治疗时,因医疗条件恶劣,多次出现生命危险,年底送往苏联治疗,但是因未及时治疗,留下严重后遗症,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