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五金机械 > 帖子详情

都劝退机械,那中国的机械还怎么发展?精华

机械制造业怎么追,真的不是靠我们老百姓。这个行业里真的能感受到什么叫个人的渺小。

就讲几个我身边的故事

1、让人困惑的销孔尺寸。

机床加工大型工件上的销孔,使用铰刀,俗称铰孔。这个大车间里面,有大型镗床,大型铣床,镗床用铰刀,加工垂直平面上的销孔。铣床则加上附件,从上往下加工。时间一久,发现车间里面,同一批采购进来的铰刀,在不同的机床上铰出的孔尺寸都不一样。基孔制配合原则时,销孔基本规定都是零位加差,比如φ50(+0.03)之类。然后发现,有的机床,铰孔后就是+0.01、+0.02,这是最理想的效果,因为孔稍微大点后面装配也舒服。有的机床铰孔后尺寸就是零位,也就是φ50.00这个尺寸,也可以理解,毕竟铰刀是φ50的。还有的机床加工后往往是φ49.98、φ49.99等,这我就不能理解了。不止我不理解,车间里面的老技工们也不理解。我猜想是不是每个工人习惯不同,设置的切削参数不同,之后我就自己把这个否定了,进给速度和进给量不管设置高还是低,φ50的铰刀为什么能把销孔铰小?然后猜想是不是铰刀磨损?调查后又被否定的,因为机床之间互相借一把铰刀公差有可能就差那么1、2道。难道是机床本身有毛病?可是再有毛病为什么会把销孔铰小?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去请教车间的一位劳模老师傅,这老师傅也没有充足的自信判定到底是啥原因,他只能表示可能机床的稳定性和铰刀问题都有,这些年了都这样,小问题不大,不影响过日子,这么多年就这么凑合过来了。我说这个销孔问题是不大,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就是好奇。就说铰刀,为什么一把铰刀几个机床互相串着用效果就不一样。老师傅说,你真的以为是这样吗?我:???

老师傅说:机床操作工有这么个习惯,采购进口一批新工具后,比如铰刀、钻头、丝锥,大家从工具室领出来后,自己会进行比较,发现哪个好,就偷偷自己留下来自己干活用,如果别人来借,好的工具一般不借给别人,有问题的才借给别人,或者换工具室的帐。

我:不是同一批买进来的工具吗?

老师傅:咱们的工具采购啊,唉,怎么说呢?之前是各个车间自己都有一笔预算,自己按自己的计划购买工具。可后来厂里要统一规范管理,采购部门合并,独立一个部门,不归车间管了。

我:有什么关系?

老师傅:以前自己车间采购工具,尽挑好的工具买,尤其是进口货,那质量真好,加工完光洁度杠杠的。现在呢,我们车间缺工具报计划,采购尽买国产次货充数。比如刀片,以前一个刀片能加工三个孔,光洁度贼好。现在加工一个孔可能就得两个刀片,还经常烧和打,这粗糙度也次,刀片也沾屑,工作效率和质量外观都下降了。就说铰刀,同一个厂家同一个批次生产的,可能公差大小都不一样。

我:那采购为什么这么做?公司采购又不花他们自己钱,买好的怎么了?

老师傅:我们就事论事,以前采购归各车间管理,自然为各个车间服务。现在人家自己一个部门,自己直接向公司领导负责,所以....

我:所以?

老师傅:比如以前他们买一批刀片,进口的,可能花了十万块。现在买一批国产的,数量一样,总价格可能只有八万。这回头就是他们部门向公司邀功的成绩:节流成本两万块啊,这是贡献啊。

我:这叫什么逻辑,以前一个进口刀片顶现在三个国产刀片用,回头干活总成本能叫下降了?

老师傅:年轻人啊,人家只管买,不管你车间用。人家采购账面上为公司节省钱了,那是人家的贡献。只有车间刀片消耗量激增,那是你生产工人不会干活的锅,和人家没关系。

(我几年前用合金光谱仪打过国产刀片和进口刀片的材质成分,区别的确很大。当时实验的国产数控成型车刀比进口的少一样合金元素,一时忘记是哪个元素了,要不切削性能怎么不如人家的你)

我:好吧,那机床因素呢?不是定期检修吗?

老师傅:对呀,当年维修部门归咱们自己车间管理的时候,他们干活是卖力。后来公司换领导了,要统一管理,设备也脱离车间管理专门成立设备维修部门了,后来减员增效,降低工资,很多大手子老工人都跳槽走了,现在嘛,很多修理工年轻经验少。再就是修理工作外包。

我:活外包给外人干活修理,人家的修理水平、报酬成本可能还不如咱们自己养着一批熟练维修工省钱呢。

老师傅:理是这个理,但是人家设备部减员增效,账面上确实有成效,剩了许多养人的钱啊。至于把活外包是另外的钱,不是一回事。所以人家设备部门是有功的,公司领导是满意的,公司领导唯独对我们工人不满意,因为机床老坏老修,不断支出维修费和耽误工期,肯定是你生产工人无能。

我:好吧(对话结束,以上较长,都是真是内容。虽然我原本的疑惑没有彻底消除,但是我已经失去了继续较真的勇气了)

2、什么叫减员增效啊?(战术后仰)


公司领导反复强调制造业行业严冬,要全体职工共度时艰,还要精简人员,所以,有这么个深受老工人们欢迎(划掉)纠结的买断工龄条件:根据在工厂的工龄长短和原薪资水平,一次性支付一笔补偿金。这可不是九十年代末棺材板玩的那招两万多块就把人打发走的哦,这笔钱,一个熟练技术工人,工作二十年以上,拿个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都有可能。于是许多岁数大的,选择拿钱走人(因为熟练工人,补个十几万的,在找个私企靠自己的本事混个十年左右退休了,美滋滋)。所以,车间这边年纪大的经验丰富的工人很多借机拿钱跳走了(毕竟制造业不景气工资水平没有以前高了,国企事还多,拿一大笔钱跑私企混多好,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去了就是大师傅级别,人家私企老板喜欢死了,薪资往往不菲)。中年人呢,计算工龄和工资系数,拿不了多少钱,去私企也没啥意思,时间长难熬,还是在这混把。还有许多技术不咋地的,原本工资就低,走了拿钱少,去私企也不受待见,混吧。于是很多老手就这么跑了,让出了名额。而走的工人美滋滋后发现,年纪大五十多岁块退休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也有趁机拿钱走的,人家一走拿的钱更高,三十多万常见...好吧,谁让自己年轻时不好好读书呢?同走同走。于是这些人,仗着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了私企一样受人尊敬,两边拿钱,何乐而不为。


公司领导也很高兴,减员增效任务完成(注意,减员名额任务的确完成了,对上级有交代了),那么问题来了,大量经验丰富资历深的人主动让出名额走了,那么剩下的整体质量......(我没别的意思啊,但是很多大手子走了,我们年轻一辈的确迷茫了一阵子)。还有车间啊,工人减员了,但是,机床操作不是二线的管理人员啊,那是实打实的物理问题,必须有足够人手,可不是学习上级精神、领导讲话和克服下就能解决的啊!


所以怎么办呢?雇佣能干活劳务外包人员!完美。劳务外包人员省钱,不用交公积金、企业年金。好管理、工资低、听话、能干活、还不占用公司编制......真棒啊,对了今后大专进来的新工人也全按外包编制来,真好。唉等等,你说花了那么多的钱,减员的意义何在啊?


幼稚,减员增效是上级分配的任务,我们不是完成的很好吗?名额都达成了。买断支出不得不花要不谁自愿走,这也是上级领导同意的办法。至于正式工走了再大量雇佣外包。唉,减员是减员,再招外包人员是招外包人员,两回事,你老一起提干什么?没事干就回去干活去,别到处瞎聊。


3、一个工件加工到底需要耗费多少工时?(要不叫薛定谔的工时算了)


我区区小技术员一个,天天在车间混,和工人们已经打成一片了。工人师傅是世界上最好打交道的群体,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而你也能让他们不笑话你尊重你,人再会说话点,大家就可以当侃大山的好朋友啦。于是去机床闲聊请教一些事情,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但是这对工人并非都是好事,因为不讲义气的人还是有的,有人来虚心求教的目的是...为了搞懂前后细节后好来搞你!


比如啊,原本加工一个大型工件A,需要加工十天,一个月加工三件,原本计算工时,三件是6K(比方说一件活算你240个小时的工时,工厂的计件工资,是一个工时折合多少钱,工时按工种不同也会分等级。这个等级的工时乘以工时数目再乘以工人自身的系数,这个也不一样。然后该扣的扣该加的加,最终就是你可以拿到的工资数)。车间换了新的管理工时的领导,笑嘻嘻的来问你,X师傅啊,这个活着急呀,您看八天干的完吗?能干完给您加点额外工时。工人受宠若惊,拍胸脯保证八天肯定完成!八天时间,日夜倒班,大干苦干,干好了,自以为自己的优秀表现会受到领导赏识。然后领导心里想的是:哦,看来这个活八天干完没有问题啊!以前十天工时,这不就是机床干活不紧不慢吗?完全可以压缩工时。然后,选个良辰吉日(划掉)会议时宣布,这个工件每件工时压缩到192个点!车间领导很高兴,因为自己上任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压缩了生产成本,这是成绩。上级领导也高兴,这提效目标也达到了,人力成本也压缩了,多好啊。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工人在那里自己SP呵呵,然后捶胸顿足。这下自己卖力干,今后八天干不完还是问题了,工时也压缩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时间长了,得到教训的工人也学聪明了,也没有以前对自己的工作那么无话不谈了,干活也知道撑着慢慢干了,至于撑多久,取决与自己计算权衡的该怎么干这个月收入才不算吃亏。时间一长,领导感慨工人越来越油滑不好管理了,工人抱怨着天下乌鸦一般黑换的领导一个比一个dog......于是加工工件到底需要多少工时,成了双方博弈的一个智慧游戏。


至于工作效率.....你提高了又怎么?你工人有好处?没好处自己利益又受伤害的事情傻子才会干。那么,培养工贼(划掉)听话的(划掉)上进的积极的工人可行?每年车间都有水灵灵的新人,车间里也有胆小怕事的老实工人,用小利收买(划掉)培养行不?短期内有一定效果,时间长了呢,这种人要么自己醒悟要么被其他工人排挤,也就那么一回事把。



其实故事还有,但是字这么多,码了也估计没人看,也可能没多少人理解..........算了,不多打了。我只是举例想要说,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因素,并不是我们个人怎么努力发奋就可以。机械行业是个纯实干型行业,是个培养唯物主义者的行业,一切的一切都绕不开物理因素。所以,不是有雄心壮志满腔热血就行的,一切都必须着眼于实际。个人是渺小的,这个行业想要强大、发展不是个人的人力能改变。机械行业、制造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来适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