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互联网 > 帖子详情

拼多多会像瑞幸一样崩盘吗?

从财报和后续布局看PDD发展 VS 拼多多招“大空头”质疑

PDD周K线,来自尊嘉金融APP

拼多多2019财年年报归母净利润-69.68亿人民币元 同比增加32.34%

4月24日拼多多(股票代码:PDD)公布财报,公告显示公司2019财年年报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69.68亿人民币元,同比增长32.34%;营业收入为301.42亿人民币元,同比上涨129.74%。

Pinduoduo Inc.于2015年4月2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 是隶属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家商家入驻模式的第三方移动电商平台,也是以人为先的新电商开创者。

在以人为先的理念下,拼多多将娱乐与分享的理念融入电商运营中:用户发起邀请,在与朋友、家人、邻居等拼单成功后,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商品;同时拼多多也通过拼单了解消费者,通过机器算法进行精准推荐和匹配。

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的模式和优质低价的商品:拼单意味着用户和订单大量且迅速地涌入,而丰厚的订单使拼多多可以直接与供货厂商(或国外厂商的国内总代理)合作对话,省掉诸多中间环节,实现C2B模式,价格优势由此体现。

拼多多将创新的电商模式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为推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提供了有效途径。平台的“拼购”模式能够迅速裂变并聚集消费需求,实现大规模、多对多匹配,将农产品直接从田间送到消费者手中,令中国农业生产与需求离散化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拼多多立足中国,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平台“拼购”少SKU、高订单、短爆发的模式,不仅能迅速消化工厂产能,还帮助生产厂商通过“现象级”爆款迅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农货直播,拼多多的增长方向?

最近直播带货圈兴起了一波“官方热潮”。而在这波农产品带货潮中,拼多多似乎声势最大,口号最响,其与政府扶贫办合作,联合县长直播、直销各地农产品,精准扶贫。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被推上带货风口的为什么是农产品?这波风口过后,拼多多能长期依靠农产品赚钱吗?

1 盒马鲜生、美团买菜,农产品电商的铺路石

农产品电商直播,这个名词可以被拆分为2018年以来,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两个消费方式:生鲜电商和电商直播。

2016年以来,生鲜电商平台经历“非理性繁荣”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精准的前置仓,齐全的冷链物流,强大的及时配送……,整个市场的基础设施初步成型,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做好了准备。

两个月前,疫情催化了生鲜配送,成为人民群众的刚需。一线多个城市一单难求,很多人都在凌晨三四点钟定闹钟抢菜,本地生鲜配送平台的订单量空前爆发,用户习惯的培养顺理成章。

根据统计,2020春节期间,京东到家各品类食品销售额增速均达到3倍以上,鸡蛋、速冻食品甚至同比增长超过7倍。


2019春节,盒马鲜生的下单率仅为16.7%,而一年后疫情笼罩下的春节,下单率迅速增长至21.2%。刚需下,5公里内生鲜配送用户习惯的培养,自然顺理成章。


疫情恐慌逐渐消散后,当“买菜主力军”大爷大妈们,可以走出家门时,三公里外农贸市场的价格便宜得多,还不需要配送费,他们很容易就被盒马鲜生的5元配送费“价格歧视”了。然而,消费者体验过“又快又好”之后,“快乐记忆”会长期存在,成为时不时就需要“挠一挠的痒点”,并不断自我强化和记忆。

疫情后,为刺激消费、助农扶贫,政府官媒对农产品带货的大力支持,与这种需求一拍即合。

另一名词电商直播,兴起于2018年时,更多集中在化妆品、服饰等品类。去年李佳琦、薇娅的大火、今年罗永浩的入局,让更多认识到直播电商的低价有品质——即通过巨大的订单量加大对上游的议价权,并缩短销售链条,从而降低价格的销售方式。

经过两年的不断发酵,电商直播的用户教育初步养成。而相比化妆品,实际上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经销商”,被分走的羹汤也更多。

那么,农产品电商直播,比起化妆品实际上能压缩的链条更长、更能最大化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利益。让处在最“上游”的农产品种植基地、生产园区、或者农民们赚更多钱的同时,消费者享受到了更便宜的价格。

于是,“更方便的”生鲜配送,与“更便宜的”直播电商一起,成为了这个春天“农产品电商直播”的铺路石。


从知瓜网给出的淘宝直播数据看,疫情前的年货节水产蔬菜类直播占比不到1%,而4月26日该品类占比已上升至3%。30天前,淘宝“村播”的当日直播场次还不足700场,4月下旬已经稳定在每天1200场左右,。

2、农产品高购买频率,正中拼多多增长下怀

农产品电商爆发的当下,拼多多似乎比其他平台更积极地站上了这个风口。2019年,农业产品的GMV大概是1360亿,大概占总GMV的13%。2020年第一季度,在拼多多平台上,单品销量超过10万的农(副)产品达到1030款,接近2019 年全年近七成水平。同时,农村网店在拼多多上卖出的农产品订单数超过10亿笔,同比增184%。

有些人认为,这似乎很契合拼多多一贯的让利低价风格;然而,无论平台主推什么品类的SKU,背后一定存在动机。如果农产品是一个足够赚钱的好生意,为什么淘宝、京东的推广力度远不及拼多多?

其实这跟平台发展的阶段息息相关,我们通过对淘宝、亚马逊、京东品类演变的复盘,就可以看出,拼多多在这个阶段顺承市场趋势,大力推广农产品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购买频率的提升拉高GMV。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淘宝不同阶段的增长引擎,它整体分为三个阶段:

1.MAU增长驱动阶段

2。以GMV增长为核心

3。调品类(SKU)结构,寻求更高take rate

第一阶段:MAU增长驱动

诞生于1999年时,淘宝最初的主打品类是图书音像等出版物,这些商品单价较低,更标准化,对消费者来说更容易通过比价意识到淘宝的实惠,而对于平台来说也更容易实现配送。


这个阶段,淘宝在通过更“直白”的方式,让消费者尝到线上购物的甜头,从而迅速获客,增长以MAU为核心。

第二阶段:扩充SKU,GMV为增长核心

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淘宝开始主推家用百货和3C商品。这类商品的客单价更高,市场内众多繁杂的品牌不容易比价,也意味着平台可腾挪的,消费者意识不到的涨价空间会稍大一些。此时,主动寻求客单价的提升,意味着平台增长已经转移到了,以GMV为核心。

但电子产品的高成本、低毛利,意味着平台能从供应商手中拿到的佣金抽成很小。虽然消费者看起来花了不少钱,但真正流进淘宝口袋的少之又少。

第三阶段:调结构,寻求更高take rate

淘宝此时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又将主打品类转移到了服装鞋饰。相比3C电子产品,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占比更小,毛利空间相对更大。由此一来,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其间溢价空间更大,供应商能交出更多的押金,淘宝收入自然迅速增长。

从天猫2020年不同品类是佣金费率就可以看出,服装、鞋类箱包的佣金率领先于其他所有品类,达到5%。

同样经历MAU、GMV为增长核心这两个阶段后,亚马逊将其主推重心放在了数码、电子、生活产品。2011年,亚马逊,电子电脑销售额占比超过41%,而服装品类仅为8.4%。与之相比,2011年的淘宝服装品类占比,已达到21%。

亚马逊在第三阶段,赚的是3C标品的差价。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市场占有率的上升,规模效应养成,从而维持收入高增速。

这个逻辑与京东如出一辙,然而不同的是,亚马逊在国外的线上电子市场独占鳌头,规模效应已初步形成;而京东还要迎击淘宝、拼多多、苏宁、国美,只能在难以扩大的市场份额,和必须保持的价格优势之间,赚一点辛苦钱。

我们将问题拉回拼多多,其扎根于微信的社交裂变玩法、2019年的两次百亿补贴,以非常便宜的获客成本迅速集中用户。2019Q4,其年度活跃用户为5.85亿人次,拼多多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达到了,经营数十年的淘宝82%的用户规模。

用户规模在2018年迅速提升后,2019年其年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速已降至39.8%,这意味着拼多多的第一阶段增长核心,MAU 即将遇到天花板。

拼多多在2019年“618”年中大促之后的交流纪要中,针对营销费用相关问题,提到:“我们今年营销费用比较多,主要在于提升用户的活跃度还有粘性,而不是那么着重于提高流量。”

先赚吆喝再赚钱,已经赚足了吆喝的拼多多,接下来的任务是:让消费者花更多钱,从而提升GMV,拉动增长。

然而,一贯以低价、山寨为标签的拼多多,从一开始用户信任度就比较低,很难像淘宝、亚马逊、京东一样,通过客单价的提升,拉动GMV。即便持续一年的苹果手机等3C数码产品,更多是起到品牌优化的作用,包括入股国美,也有类似动机。

正如查理芒格常说的——凡事反过来想:如果不能让用户每单花更多的钱,那能否提升每一用户,下更多的单呢?提升消费者购买频率,同样可以提高年度消费金额。而生鲜快消等品类,其超高的购买频次,自然成为主力。

乘着“疫情”余热,消费者对线上生鲜的尚未退却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政府官媒对农产品带货的大力支持;客单价低,但购买频率高的农产品,正中拼多多下怀。

于是,就有了一开始拼多多大力响应政策、推广农产品的一幕,不是农产品销售更赚钱,也不是拼多多更会把握商机;是农产品低客单价、高消费频率的特性,能够帮助拼多多提升GMV,助力第二阶段的增长。

3、GMV 之后,拼多多的增长故事怎么讲下去?

不论是国内电商三巨头,还是美帝领头亚马逊,电商平台的发展都像是滚雪球。只要雪坡足够长,坡度适合,企业就可以将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相应的营收和利润也能实现稳定高增长。

从时代变革的角度看,淘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各地盛极一时的义乌批发市场、服饰零售等集会;并且消费者对于服饰鞋帽、小商品百货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逐渐转至线上,而这个线上的大本营已经被淘宝占领。

所以对淘宝来说,这个滚雪球的雪坡由服饰等高溢价空间的品类铺就,赚的是商家给出的佣金费率。

而京东的出现,取代的是中关村、华强北一类的电子数码市场。通过更可靠的质保、便捷的物流,将电子产品的需求转至线上。一方面,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其“优质服务”成本会逐渐被规模化,利润空间随之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京东能够提供“次日配送”等服务,其plus会员对用户来说并不是智商税,会员付费或许还可以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虽然电商市场竞争不断,京东淘宝常常“掐架”,但从根本来说,他们都拥有自己的“雪坡”,并且很难被对方抢走。

拼多多在这一阶段的农产品布局,目的在于GMV的提升,那么当增长进入第三阶段,需要调整sku结构时,拼多多的雪坡又是什么?我们认为其赚钱的逻辑不外乎两种:①调SKU结构,赚佣金,类似阿里;②粘住消费者,赚会员费,类似costco。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根据国民消费结构中的主要消费品类,按照佣金费率、消费频率高低进行分类,为拼多多之后拓展更大的雪坡做个估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平台抽佣收入,对应的是品牌商的销售费用。服饰、化妆品等原材料成本低、销售费用高的品类,对平台来说,抽佣空间更大)


电商平台如果能率先占领抽佣空间大、消费频率也高的“优质雪坡”,就相当于“熊掌与鱼兼得”。如果不能,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3C电子家用电器这样“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品类;或选择“薄利多销”的食品、日用品。

从坐标轴看,服饰、化妆品、日用品属于淘宝大本营,而3C电子,家用电器是京东大本营。留给拼多多的空白“雪坡”还有汽车、金银奢侈品、建材家具、食品日用品。我们对这四个品类一一详细分析,剖析其可能性。

①汽车、建材家具

这两个品类看似客单价高,利润空间大,但电商化难度很大。

汽车品牌间、型号间的外形、配置、驾驶感受截然不同,消费者需要到4S店进行反复的试驾对比。目前国内做的不错的汽车网站,比如汽车之家、易车,也都是为4S店导流,收取佣金的生意。

建材家具同样,消费者需要实地比对颜色、材质、风格等多个方面,现有科技水平下,很难真正完全电商化。

②金银珠宝及奢侈品

这个品类的消费金额很高,但消费频率很低。金银、奢侈品很容易被“山寨”,平台必须做好信任体系。拼多多已经在用户心中留下了低价获客,“山寨不是假货”的印象,短期内很难建立足够的信任感。

并且,这类产品的购买往往受到潮流氛围、个人偏好的影响。需要用户对平台有着一定的品位认同,而这与拼多多一贯的调性不符,所以其用奢侈品铺就雪坡的概率很小。

③食品粮油

这部分商品虽然消费金额低,但消费频率高。通过这一波“县长带货潮”,初步培养了用户习惯,线上渗透率也得以提升。

我们认为,现有情况下食品粮油或许是其最合适的选择,拼多多如果在此发力,或许可以取代本地农贸市场,从而铺就其独有的“雪坡”。

然而,拼多多的这个雪坡,却不好赚钱。类比淘宝的服饰化妆品,食品粮油溢价空间小,佣金费率收入更低,所以拼多多的雪球或许很难靠佣金,达到淘宝一样的水平。

那么上游抽佣不赚钱,或许可以通过价格低、配送快等优势让消费者掏“会员费”。这类付费墙的建立,需要拼多多在前期做起足够强大的供应链、配送机制。

然而,价格低意味着向上压缩销售链条,配送快又要向下完善配送机制,拼多多很难两全。

参考Costco、盒马鲜生、京东快送们的经验,配送网络的完善需要大笔烧钱,但如果拼多多将这些烧钱成本转嫁给商品价格,其低价优势就不存在,付费墙内没有优质服务,就会变成“智商税”。

“大空头”十问拼多多直指财务舞弊?

一问拼多多:季报用过去12个月GMV替代季度数据,为什么不敢公开季度口径?

拼多多每个季度的财报,最为强调的是两个数字。一个是过去12个月GMV,一个是过去12个月活跃买家数。



2019年Q3,拼多多的过去12个月GMV是8402亿元。但这个数字并非一个季度的情况,而是2018年Q4+2019年前三季度的总和。这是拼多多财报的惯例,每个季度只披露过去四个季度的总GMV,这样看起来整体增速会更高。想知道拼多多单独一个季度的GMV,这件事并不容易,但通过拆解拼多多过去每一个季度的财报,以及部分其他作者的分析,我还是得到了这项数据。



参考上图,以及拼多多在2018Q4,2019Q1,Q2,Q3,Q4的12个月GMV分别为4716亿,5574亿,7091亿,8402亿,10066亿,我们得出了这五个季度的单季GMV分别为:2042亿,1520亿,2344亿,2496亿和3706亿。

而单季GMV的同比或环比增幅,其实远低于财报中显示的“过去12个月GMV增幅”。例如,如果按照12个月GMV来计算,拼多多在2019Q3的环比增长达到了18.5%,然而如果按照单季GMV来计算,拼多多的环比增长率是多少呢?只有可怜的6.5%。同样,拼多多2019Q4财报显示的全年GMV同比增长113%,实际当季GMV同比增长为81%。

请问拼多多,财报以后能否不玩数字游戏?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了解数字的真相!

二问拼多多:砍价与拼单机制引导用户注册小号,MAU增长乏力,活跃买家数据真实度如何保证?

拼多多非常重视“过去12个月活跃买家数”这一数据, 2019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AAC)为5.852亿,而APP的月活跃用户(MAU)为4.82亿。



由于微信在2019年持续对拼多多链接、小程序等进行限制,主要的新增购买用户显然来源于APP的新增月活用户。但奇怪的是,2019Q4,拼多多的AAC环比增长为9%,与Q2相同。但是相比Q2高达26%的增长,Q4的MAU增长仅为12%,那么请问拼多多,如何在MAU增长腰斩的情况下,保证AAC增长率不变?MAU对AAC的贡献率在经历连续7个季度为负值后,在Q4的季度末突然转正,这其中又是否有蹊跷?



此外,拼多多的“拼单”和“砍价”机制,本身就决定了用户有动力通过多个账号下单购物,从而提升这一数字。那么请问拼多多,活跃买家数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否对有相同手机号、微信或地址的用户进行了去重?如果没有,那么是否意味着拼多多的AAC数据并不像其同行一样有含金量?

三问拼多多:拼单未成功退款计入GMV,真实下单比例究竟几何?

由于拼多多的“拼单”模式,每天都会有无数消费者的订单因“未拼成”被退款。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2019年12月,我让助理用我的手机号码帮我下单购买了一台iWatch,但助理在拼多多购买后,我发现不是我想要的高配版本,因此转而去苹果旗舰店购买,并在拼多多点击了退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居然无法退货,理由是:



此时,距离下单已经过去了超过24小时,但这一订单仍然不能自动退款。在跟商家沟通后得知,这一商品必须发货后拒收才能退款。这也佐证了我们的猜测:拼多多的模式决定了其会存在相当高比例的“未拼成退款”订单,而这一部分收入是全部计入GMV之中的。

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疑问:拼多多每个季度的GMV中,到底有多少是能带来真实收入的呢?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关键数据:每季度佣金营收。



由于拼多多的平台佣金是固定的0.6%,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季度的佣金营收,倒推出来拼多多每个季度扣除退货或未支付订单后的真实GMV。从18Q1到19Q2,这一数据分别为:460亿,563亿,664亿,986亿,995亿,1372亿。

注意,从Q3开始,我们在所有的中文新闻稿中已经不能发现佣金营收情况,但在财报中发现,19年Q3、Q4的佣金营收为8.02亿元和11.06亿元,对应真实GMV分别是1336亿元和1843亿元。其中,2019年Q3是拼多多成立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佣金营收的环比下降,而Q4的真实GMV占比已经不足一半,创下年内新低。



请问拼多多,像我一样被退款的消费者,订单是否计入了拼多多平台的GMV乃至收入?将如此高比例因为平台问题导致的退款计入GMV,是否合理呢?

四问拼多多:充话费、卖黄金、订火车票都算数,刷那个单成本忽略不计,GMV到底有多大含金量?

在拼多多平台上,用户不仅购买商品,也会利用平台发放的各种优惠进行消费,例如充话费、订火车票,但这些销售额对于拼多多而言,除了增加市场费用外毫无益处,甚至不会带来任何毛利。



而王兴在2019年的一条饭否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并没有指名道姓,但通过主流电商平台的搜索对比,淘宝和京东都没有大额的黄金销售,很显然这条饭否指的是拼多多。在拼多多上可以看到,仅“金大生”旗舰店一家,金条的销量就超过4万件,按照商品均价8000元,仅两个商品带来的GMV就超过3亿元。



除了充话费、卖黄金,对于GMV真实性最大的顾虑源于刷那个单。相比淘宝、京东刷那个单成本极高,拼多多由于只需要支付0.6%提现手续费,因此刷那个单成本远低于同行。事实上,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拼多多刷那个单广告。



以下是我在2020年4月对拼多多平台部分热门商品销售情况的实时监测,以拼多多白酒销售榜第一名商品为例,截图显示从11:23到11:56之间,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内销量均保持在3867件不变,待拼单用户也一直没有成交,可见新增销量为0。按照这样的热度如何做到全网第一,答案不言自明。



想请问拼多多,在淘宝、京东纷纷打击刷那个单的今天,拼多多对于刷那个单几乎没有限制,是否是对于财报GMV注水的默许?

五问拼多多:市场费用占毛利超过100%,是否复制“瑞幸模式”?

拼多多的市场费用高企早已是客观事实。但更为重要的是,拼多多的市场销售费用长期以来超过毛利,这才是这家公司真正反常的地方。

可以看出,虽然8个季度中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与毛利有浮动,但销售费用一直在毛利以上。这一点与最近被做空的瑞幸咖啡相同,也意味着财报上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运作。请问拼多多,持续通过补贴创造GMV和收入,是否是下一个“瑞幸模式”呢?

六问拼多多:CEO内部宣称季度GMV超过京东,算不算信披违规?

10月10日晚,拼多多四周年庆的动员会上,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表示,拼多多真实支付GMV已经超过京东。

而根据拼多多四季度财报,当季GMV为3706亿元,而根据京东财报,2019全年GMV达到20854亿元,按照以往规律,四季度GMV应该在6000亿元以上,也就是拼多多的接近两倍。考虑到拼多多的真实GMV只有不足50%,这个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我们且不论拼多多超过京东真实与否。作为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按照SEC相关规定,对于公司GMV等重要财务数据的宣布应当通过财报、公告和投资者电话会进行传达。想请问拼多多,你们的真实GMV到底是否超过了京东?在此之前就公开这一重大信息是否属于信披违规?是否应当为收到新闻买入拼多多股票产生亏损的投资者承担损失?

七问拼多多:赌博投诉超过同行23倍,到底多大比例GMV来自非法博彩?

2019年5月,公众号“差评”发表文章,揭露拼多多沦为博彩网站洗钱平台。在拼多多发出律师函后,此事不了了之。而直到现在,我们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平台,还能看到大量关于通过博彩网站通过拼多多洗钱的投诉。

以聚投诉平台为例,搜索“拼多多赌博”,结果数量高达2119条。相比之下,搜索“淘宝 赌博”和“京东 赌博”,结果数量分别仅为90和155。换句话说,GMV相对较少的拼多多,赌博投诉是同行的23倍和14倍。

据统计,境外非法网络博彩每年的赌资流水超过6000亿元,而据业内人士了解,利用拼多多作为支付通道是博彩业洗钱的主要途径之一,占比最高可能达到20%。当然,我们相信拼多多作为一家合法经营的中国企业,并没有故意帮助非法博彩网站从事洗钱行为。但客观上,这种行为帮助拼多多提升了GMV和收入,也美化了拼多多的财务报表。请问拼多多,GMV中到底有多大比例来自非法博彩?在国家三令五申打击非法博彩的当下,一旦彻底将博彩流水拒之门外,对于财务报表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八问拼多多:资产负债表里的275亿“受限现金”不明不白,比例为什么比同行高出这么多?

在拼多多2019年Q4财报中,资产负债表的一个数据吸引了我的注意:受限制现金。相关新闻稿显示,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资金为人民币333亿元。而在财报中可以看到,其中只有57亿余元是真正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超过275亿元都属于“受限资金”。



而拼多多的总资产为760亿元,净资产为246亿元,这笔巨额的“受限资金”占到了拼多多总资产的36%,净资产的118%。那么这笔“受限资金”究竟是什么呢?在拼多多的财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过,在拼多多的债务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拼多多负债一栏中的“Payable to Merchants”高达299亿元,与上述数字相对吻合。我们猜测,这275亿元受限资金很可能是商家存在拼多多平台上的账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笔款项是属于商家的应收账款,那么拼多多仅仅作为MarketPlace,是否有权将这笔钱视为财务报表上资产和负债呢?

对比一下同行业企业,京东资产负债表中的“受限资金”仅仅29亿元,占总资产的1.1%,而阿里巴巴的“受限资金”也不过是209亿元。考虑到阿里巴巴和京东的GMV都远高于拼多多,显然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使用的会计准则里,都没有将商家货款视为其资产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将这笔275亿元的受限资金从资产负债表去除,会发生什么呢?答案是,拼多多的流动资产比率、财务杠杆系数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直接影响其公司偿债能力。请问拼多多,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受限资金”究竟是不是属于商家的账款?用这样一份并不严谨的财务报表发行可转债,是否有美化资产负债表之嫌?

九问拼多多:腾讯作为第二大股东,真金白银到底掏了多少钱?

最近,拼多多股价上升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得到了腾讯的增持。“跟庄吃肉”,这是散户们跟风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不过,定睛一看,腾讯增持的确不假,但增持的金额只有区区5000万美元,大概相当于腾讯总市值的万分之一。如果按照比例来算,这个钱就相当于随份子,甚至可能还没有你在同事婚礼上随的份子多。另外,很多新闻稿都说腾讯有拼多多29.2%的股权,实际上都是用了错误的口径。根据SEC的最新文件显示,腾讯目前持有拼多多7.93亿普通股,占总股本的大概17%。

不管怎么样,腾讯还是增持了对吧。如果这么想,你又错了。在IPO之前,腾讯持有拼多多的股权就达到了18.5%,IPO后剩下17%,这次增持只是为了补齐不被稀释而已。

那么作为第二大股东,腾讯一共在拼多多上花了多少钱呢,我们一算便知。



拼多多上市招股书显示,腾讯参与了拼多多的C2,C3和D轮融资,分别以每股0.4美元,0.41美元和2.48美元获得了拼多多总计7.5亿普通股。其中,C2,C3两轮总共掏了1.3亿美元,IPO轮,腾讯号称要最高认购2.5亿美元,实际上大打折扣,经过我们计算最终实际认购了约3157万普通股,按照普通股与ADS4:1的比例以及发行价19美元,总额仅为1.5亿美元。IPO前的D轮其实是腾讯投入最大的一次,招股书上显示大概10亿美元,但这是以现金加上“商业与战略合作”形式参与,说的直接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入股”。而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现金,有多少是“资源入股”,招股书通篇都并没有披露出来。



加上最近增持的5000万美元,满打满算,腾讯在拼多多上投入的真金白银应该不少于3.3亿美元,不高于13.3亿美元。而如今持有的这17%股权,当前市值81亿美元,意味着短短四年创造的收益率少则600%,多则2400%,可谓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只不过,还是请问拼多多,腾讯作为重要股东,究竟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银,这个为什么就不能披露给投资者呢?

十问拼多多:连续发债定增,有多少老股东已经套现走人?

3月31日,拼多多宣布,部分长线投资人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已约定购买该公司新发行总值11亿美元的A类普通股,约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8%。交易预计于2020年4月上旬完成。虽然目前已经4月中旬,这一定向增发仍然没有后续,但不可不说拼多多在融资能力上令人刮目相看。

事实上,在此之前,拼多多还曾在2019年2月增发10亿美元,2019年9月发行了10亿美元的可转债,再加上IPO的16亿美元,拼多多已经从华尔街套走了47亿美元,全都用于补贴中国人9块9包邮5斤苹果的事业上来,割资本主义羊毛的功力绝不输给瑞幸。

不过,在增发背后,已经有很多老股东开始退场。例如,早在2019年2月增发期间,高榕资本和光速资本已经开始减持。想请问拼多多,到目前为止,经历了数十亿美元的增发后,有多少老股东已经套现走人了呢?

最后,附上一个瑞幸咖啡与拼多多的对比表格。虽然在下方的标红中,有很多业内顶尖的投行、律所、会所和基金,我也并不质疑他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水平,但客观来说,这的确是我见过各方面最接近的两家公司。保险起见,还是请大家不要联想太多,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