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家居百货 > 帖子详情

为什么俄罗斯地广人稀,却有许多高层公寓楼?

先看一张建成区对比图(紫色为城镇建成区):

上图包含的区域和人口为:

  • 洛杉矶大都市区(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口径)的大部分建成区,约1800万人。
  • 莫斯科都市区的大部分建成区,约1500万人。
  • 北京(不包含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县城、包含了平谷和廊坊北三县),约2100万人。

注意,上面三张地图的比例尺是一样的


北京的A、B、C、D分别是天通苑、通州、天宫院、门头沟。

熟悉北京尺度的人,可以用第一张等比例图来脑补一下洛杉矶的尺度。

米帝人民独栋+草坪+游泳池+汽车通勤,造就了美国城市巨大的尺度,而支撑这一生活方式的,就是天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下图为洛杉矶居民区:


苏联/俄罗斯,人均能源消费远不如美国,主要城市的冬季温度远低于美国人口密集区(一月均温:莫斯科 -6.5度,纽约 0.3度)。

因此苏联/俄罗斯的能源无法支撑每天50-100公里的往返私家车通勤里程,无法支撑冬季美式300平米house 24小时供暖。

于是就只能诞生出——市区公寓+郊区简易小别墅(达恰)。工作日、冬季居住在市区公寓,周末、夏季前往郊区“达恰”的模式。

下图可以看到,莫斯科郊区的建成区也能延伸到市中心50公里外。但是是放射性的,不像洛杉矶是个上百公里见方的大饼。

其原因就在于,因为能源限制,苏联/俄罗斯无法做到大规模的私家车市区-郊区通勤,而需要依赖地铁和市郊铁路,郊区建成区只能依附在轨道交通两侧,无法大规模延伸到轨交覆盖不到的地方。对比一下轨交地图和建成区地图的一致性。


苏联近3亿人口,最高峰年汽车产量200多万辆,人均汽车产量只有2017年中国的40%(中国14亿人,年汽车产量2900万)。且大多数汽车非私有,每千人私家车保有量43辆,只有2017年中国的30%

2017年,俄罗斯人口1.44亿,销售汽车160万辆,人均汽车销量只有2017年中国的50%

2017年中国的人均汽车销量,是美国的35%左右。俄罗斯现在的人均汽车销量,不到美国的20%。

上面这样凄惨的汽车产销数字,无法让苏联/俄罗斯人民过上天天美式独栋、远距离私家车通勤的生活。


问题来了,苏联/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之一,其油气产量并不亚于美国,为什么无法支撑美式生活?

  • 2016年石油产量,俄罗斯:1055万桶/日,美国:1046万桶/日,全球第一、第二。
  • 2015年天然气产量,美国:7662亿立方米,俄罗斯:6355亿立方米,全球第一、第二。

苏联的石油产量在1988年达到最高峰——1205万桶/日。

其原因就在于,苏联/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油气净输出国,而美国则长时间是全球最大的油气净进口国

苏联/俄罗斯需要出口油气来换取工业品、食品。而美国则可以出口高科技制造和服务来换取油气。


2015年,俄罗斯的石油消费是311万桶/日,而美国是1940万桶/日。也就是说,俄罗斯石油产量的7成用于出口,而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是产量的190%。

这一进一出,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就是俄罗斯的3倍

天然气好一些,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均消费差不多。

电力方面,美国人均电力消费1.4万度,俄罗斯7000多度,中国4700度。美国是俄罗斯的2倍。


这样看上去,似乎俄罗斯的人均能源消费也没那么惨

  • 石油是美国的1/3。
  • 天然气和美国相当。
  • 电力是美国的一半。


但是,如最开始所说,不要忘了俄罗斯的寒冷程度,感受下列城市的一月平均温度:

  • 加拿大温哥华:4.1度
  • 美国纽约:0.3度
  • 瑞典斯德哥尔摩:-2.8度
  • 加拿大多伦多:-3.7度
  • 芬兰赫尔辛基:-3.9度
  • 挪威奥斯陆:-4.3度
  • 俄罗斯莫斯科:-6.4度

因为北大西洋暖流的存在,北欧人口密集区的冬季温度比俄罗斯大多数地区暖和。北欧最冷的挪威,其人口密集区的冬季温度也比莫斯科稍高一些。

挪威的人均年用电量是2.4万度,是俄罗斯的3.5倍

加拿大的人均用电量1.5万度,比美国略高,但其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74%。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比北欧、加拿大的人口密集区更冷,要想实现高水平的生活,所需要的耗能也就更大。

有关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均建成区对比,可以参见浪潮(at不上,请见评论)的回答。在气候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差不限制的情况下,美国的户均占地面积显著更大,而加拿大的独栋院子相对紧凑。美国的人均建成区面积也显著大于加拿大。这可能来自于加拿大土地开发的人为限制,典型的如温哥华vs西雅图,西雅图经济层次更高,房价却明显较低。

苏联的石油出口比例不如俄罗斯那么多,但苏联的问题在于,85-90%的石油是由人口占比一半的俄罗斯生产,俄罗斯需要大量输出油气给缺油的加盟共和国使用。典型的如乌克兰,在几年前俄乌关系没有破裂之前,俄罗斯一直提供廉价油气给乌克兰。

总的来说,3亿人口的苏联,其人均自用油气数量,和现在1.4亿人口的俄罗斯差不多,都和美国有很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苏联/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中油气占比太高,对比一下俄罗斯和美国的数据。苏/俄70%的一次能源是油气,美国是55-60%。

这说明:苏联/俄罗斯不仅人均油气比美国少,其它能源人均比美国更少。苏/俄油气更大比例要被拿去发电,而不是驱动私家车


苏联/俄罗斯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相比于西欧和美国,它是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在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世界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浪潮中。列宁提出的口号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以铁路为例,美国基本没有电气化铁路、全是内燃机车,而苏联的电气化铁路达到5万多公里,俄罗斯电气化铁路4.8万公里(中国一直到2012年才超过)。

于是,本来相比美国就不多的苏/俄石油消费,更多的要被拿去发电,私家车能分到的就更少了。

和苏/俄/美不同,我国相对缺油而煤炭丰富,燃油、燃气电站基本可忽略不计。我国的石油除了制造石化产品外,基本全用于驱动内燃机。再加上我国是“全球进口石油第一”,虽然我国的油气产量远不如俄罗斯,但我们的人均私家车比苏/俄多2-3倍。


小结一下:

  • 大范围、长时间居住于独栋,需要巨量的能源、特别是石油开销,用于支撑大独栋供暖和私家车油耗。
  • 苏联/俄罗斯的石油大量出口用于交换工业品,美国则大量出口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用于换取石油。
  • 苏联/俄罗斯的人均石油消费只有美国的1/3。
  • 苏联/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中油气比例更大,“电气化”程度更高,更大比例的石油被拿去发电而不是驱动私家车。
  • 苏联/俄罗斯的人均汽车产销量、保有量远低于美国,甚至远低于当前的中国。
  • 苏联/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于北欧、加拿大,更明显低于美国,同等生活条件下耗能更高。


综上,因为苏联/俄罗斯的经济条件限制、资源限制、能源结构限制、气候限制,哪怕苏/俄有广袤的可用于盖大独栋的土地,也只能支撑起市区公寓、郊区简易小独栋、轨道交通通勤、夏季周末短时间郊区居住这种水平的生活方式,而无法负担大独栋、大草坪、游泳池、私家车长距离通勤、大house长时间制冷取暖这样的美式生活方式。


光地盘大没有用,人均资源没有丰富到一定程度(挪威、沙特、科威、文莱等)也没有用,要想过好生活,还是得各方面综合产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