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 互联网 > 帖子详情

人类起源一直是个迷,到底是地球自身产物,还是来自于外星?

关于人类的出现和演化,已经有很充分的研究,只是很多人宁愿相信神秘学,也不相信科学。

人类是从灵长类进化而来的。在新近纪后期的更新世,700万-500万年前的东非高原上,生活着一群古猿,这是一种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不像其他猿类一样,生活在树上,而是在地上活动,我们称之为地猿

这群古猿为什么不生活在树上呢?至少在树上,它们能采集到更多食物,也能更有效躲避掠食猛兽的攻击。它们离开大树,也是无奈之举。此时正好处在新近纪末期的一个降温期,由于全球气温降低,东非高原上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这群古猿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

图2-1 古新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全球气温变化和古人类出现时期的气候冷暖情况

既然东非高原的生存环境变得不那么优越了,它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我们知道,在东非高原西部不远处,就是刚果盆地,这里有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它们的确这样做了,一部分古猿离开东非高原,来到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重新过起了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它们演化出了现在刚果盆地的大猩猩、黑猩猩和倭猩猩等种群,但另外一部分选择了留下。

他们为什么要留在东非高原呢?因为他们走不掉了。

大约在3000万年前的古新纪后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这里分开,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裂谷地带,这就是著名的东非裂谷带。东非裂谷带把这群古猿一分为二,一部分生活在大裂谷的西侧,一部分生活在东侧。刚开始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大家依旧过得很嗨皮,等到2000多万年后的新近纪末期,这里的生存环境开始恶化,它们准备离开这里,寻找远方乐土的时候,大裂谷东侧的古猿才发现,它们已经无处可去,被困住了。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图2-2东非裂谷带分布和走向示意图

一、末日生存游戏

1、生存竞争

东非高原的森林逐渐变成稀树草原,大裂谷东侧古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不仅是找不到食物,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被困在这片孤立之地,其中不乏狮子、猎豹、鬣狗之类的猛兽。这些猛兽的眼睛也饿得发绿,它们盯上了这群古猿。

这群古猿是杂食动物,他们没有尖锐的牙齿,也没有锋利的爪子,它们不是那些猛兽的对手,它们在寻找果腹食物的同时,还要躲避猎杀。他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有所改变。这就是它们末日生存游戏的第一个副本任务:活下去,探索新技能。完成了,就能得到一个进化奖励;失败了,就得死。

这群被关进试炼场的古猿也不是没有一点机会,它们提前得到了一些技能,例如灵巧的双手。早在几千万年前,它们的HACNS1基因就发生了变异。这是一种可以控制手部肌肉发育的基因。这种变异让古猿的手变得更修长、灵巧、有力。四肢是动物最容易发生变异的部位之一,鸟类的翅膀、哺乳类飞行动物的膜翅、海洋哺乳动物的鳍肢,甚至掠食动物的利爪、食草动物的蹄甲,都是这样通过基因变异,进化而来的,这群古猿的上肢进化成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灵长类动物长期生活在树上,要经常抓握树枝,它们的手都在向同一个方向演化。

这群古猿离开大树,来到草原上,它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古猿是杂食动物,不是食草动物,它们不吃草,但可以食用植物的根茎、果实和种子。当他们埋头挖掘植物块茎或采集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时候,经常会遭到猛兽的伏击。于是,它们学会了站起来,观察四周。久而久之,它们体验到了站起来的好处:不仅可以看得更远,还能把双手解放出来,做更多的事情,让采集食物变得更高效。于是,古猿学会了末世的第一项技能——直立行走。

古猿并不忌讳肉食,正相反,它们很喜欢吃肉,享受那种持久的饱腹感。然而,古猿并不擅长捕猎,它们没有利爪,也没有速度优势,它们抓不到哪些机警敏捷的食草动物。于是,它们只能跟那些可怕的猛兽抢食,或捡食动物尸体和猛兽抛弃的猎物遗骸。此时,古猿发现,当它们顺手抄起一根木棒的时候,那些猛兽就会感到莫名的害怕和恐惧,有更大的可能放弃它们的猎物。

古猿手中的木棒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在挖掘植物根茎的时候,发现用木棍挖掘比用手强太多了,不仅效率更高,还不会轻易伤到手。于是,他们就经常手里拿根木棍,没想到这根木棍会在对抗猛兽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很多时候,古猿得到猛兽丢弃的猎物遗骸,往往只剩下骨架,基本上没有什么肉了。这时候,已经学会使用木棒的古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找块锋利的石片削刮兽骨上残存的肉块。有一回,他们得到一个鬣狗丢弃的遗骸,骨架上连一丝肉都没有。它们在失望之余,愤怒地砸碎骨架。这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那些粗大的骨头中居然还有骨髓,品尝一下,居然异常美味。于是,古猿又解锁了另外一项技能,使用石头。

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是两项了不起的技能,让古猿和动物区分开来,一个新的物种诞生了,这就是猿人。此时,我们的称呼也要改一下了,由“它们”变成“他们”。

古猿在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其他一下变化。例如:他们在山谷中活动,在悬崖上和洞穴中栖息,双手变得愈发灵巧,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终于爬到了食物链中间靠上的位置,虽然还能有到最顶端,但也差不多了。他们因为经常食用腐烂变质的肉食,在经过无数次食物中毒后,胃液的酸性越来越强。消化能力的增强,让他们的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好。这群古猿终于摆脱了灭绝的威胁,他们完成这种转变足足花费了大约200万年的时间。

无论是直立行走,还是使用工具,都是习得性技能。换而言之,这些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直到现在,我们的幼儿还要学习走路,我们还依旧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人类有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叫青春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我们要在这一阶段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青春期学习各种东西效率特别高,而且不容易遗忘。到了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能力却不断降低。我们还发现,现在的人类青春期存在延长的趋势: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了,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它们。

2、发现

1924年,解剖学教授达特先生从澳大利亚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所大学任教。达特先生对化石很感兴趣,他就让他的学生和附近矿场的矿主为他寻找各种化石。很快,金伯利附近汤恩的一个矿主送来了两箱化石。当时,南非的钻石采掘业很发达,旷工在挖掘钻石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化石。

达特在这堆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小孩头骨化石。这块头骨明显是人类的,但又和现在的人类有明显不同,身为解剖学教授的达特先生很确信这一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古人类化石。

那时候,研究人类起源问题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达特先生对自己的发现很自豪,他给这个头骨化石的主人取名叫汤恩,并把种类古人类命名为南方古猿。根据古人类学研究的游戏规则,这是他的权利。正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很多有钱有闲的贵族老爷非常热衷于古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也因为这个原因,古人类化石的命名五花八门,给后面的研究带来很多麻烦。

当时,人们正在热衷于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的事情,对南非出现的古人类化石不屑一顾。但达特先生没有放弃,他出版专著,在欧洲广泛宣传,并根据南方古猿的发现地层,确定汤恩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早期。

如果达特先生的判断是准确的,这无疑是当时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达特先生的发现最后终于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南非来寻宝。这一试不要紧,1936年,南方古猿斯特克方丹被发现,1938年,南方古猿克罗姆德莱被发现,1947年,南方古猿马卡潘斯盖特被发现,1948年,南方古猿斯瓦特克朗被发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南非原来是一个古人类化石的宝库。

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方古猿化石被发掘出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这些南方古猿已经基本完成进化,变成了人类,但他们在南非又没有找到更古老的类人猿或类猿人化石。于是,它们有了一个大胆推测:这些南方古猿应该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

这些南方古猿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们只是在地图上粗略一看,马上就锁定了一个地方:东非高原。原理很简单,刚果盆地生存资源丰富,那里即使有古人类出现,他们也不会离开,剩下的只有东非高原了。东非大裂谷把东非高原和刚果盆地隔绝开来,而东非高原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那里的古人类要迁徙,只有南下一条路可走。

于是,更多科学家前往东非高原,进行各种考古探险和发掘。利基家族是英国著名的古人类学世家。1959年,利基家族的路易斯·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南方古猿鲍氏种。随后,1964年在坦桑尼亚的佩宁基,1966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盆地,1968年在肯尼亚的库彼福勒,1970年在肯尼亚的切索旺雅,都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这些古猿被称之为南方古猿鲍氏种。

南方古猿鲍氏种(简称鲍氏南猿)和南非的南方古猿虽然有相似性,但差异也很明显,东非的南方古猿明显要比南非的粗壮些。据此,我们把南方古猿分为两个亚种:粗壮型南方古猿和纤细型南方古猿。南非发现的南方古猿主要以纤细型为主,东非发现的鲍氏南猿则属于粗壮型,他们存在的时间也差不多,基本一支,属于平行存在的两个物种,不具有前后传承的关系。那么,更古老的南方古猿在哪里呢?南非虽然也发现了一些粗壮型的南方古猿化石,但年代上要晚很多,只有大约150万年的历史。科学家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发现,证明南非的南方古猿与东非的南方古猿具有传承关系。

这个发现没有让科学家等太久。1974年,美国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盆地发现了一个350万年前的较为完整的南方古猿化石骨架,并给他取名叫“露西”。

露西是典型的纤细型南方古猿,身高大约1.2米,跟我们现在一个6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差不多,脑容量约400毫升。露西兼具猿类和人类的特征,与东非南方古猿鲍氏种和南非南方古猿非洲种既有相似之处,有存在明显不同。于是,科学家把露西归类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既是南方古猿共同祖先,也是最为古老的人类祖先。

随后,1976年,考古学家又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发现了与露西相同类型的南方古猿化石,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的推测。

就在科学家们认为露西是人类始祖的时候,1994年,他们又在肯尼亚北部的特卡湖附近发现了12块古人类化石,这些化石虽然也是南方古猿阿法种,但更古老,距今约410万年,科学家把他们命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这种南方古猿是介于猿类与南方古猿阿法种之间的一种过度类型,比南方古猿阿法种更古老。

表2-1 三种类型南方古猿的比较

类型 身高(米) 体重(千克) 脑量(毫升) 地史年代(百万年)
南方古猿阿法种 1.2 25 415 >350
粗壮型南方古猿鲍氏种 1.4-1.5 40 500 150-250
纤细型南方古猿非洲种 1.2-1.3 25 450-500 200-300

3、天赋进化

至此,我们大致清楚了南方古猿的演化过程。但真正让古猿变成人类的,不是直立行走或使用工具,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真正让古猿改变的,是基因层面的进化。

所有动物体内都存在一种同源异形基因(Hox genes),南方古猿也不例外。因此,基因变异是动物体内经常发生的事情,有利的变异如果变得稳定,被传承下去,这就是进化;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然而,基因变异的方向是不可控的,很多基因变异导致的结果好坏难辨,主要还是看如何利用这些变异带来的改变。用得好,就是一次大进化;用得不好,则可能导致这个物种灭绝。这种情况在南方古猿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改变是渐进的,其优越性并不能一下子就表现出来,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像你去读书,他去打工,你日子过得很苦逼,他却能养家糊口。等你大学毕业了,也去打工,却发觉不如那些早早出来打工的人混得好,这就是技能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机关部门普遍存在,那些学历高的普遍不如出道早的人混得好。所以,善用技能很重要。现代社会还有道德和法律约束,你不能充分发挥独门秘籍的作用,问题不大;但在洪荒年代,物种之间的竞争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失败了,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了南方古猿的进化过程中。

高级进化,大脑的进化是最关键的,南方古猿体内一个叫ASPM的基因发生变异,这个改变让ASPM基因的功能更强大。

ASPM基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大脑的发育,让脑量变得更多;二是可以促进大脑灰质的发育。ASPM基因能够调节干细胞和胶质细胞之间的转换,让更多的干细胞变成胶质细胞。胶质细胞有多种形态和功能,它们遍布我们神经系统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还是外周神经系统,都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它们是神经元细胞数量的10-50倍。它们不仅能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形成神经元的胞体和支架,还能起到隔离作用,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

ASPM基因虽然可以让南方古猿的大脑变得更大、更复杂,但颅骨的容量限制了ASPM基因作用的发挥。只有让颅骨的空腔变得更大,人类才能进一步进化。

动物的头部,占空间最大的器官有两个: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口腔。很多动物都有巨大的口腔和嘴巴,它们把大脑挤到了一边。

也许是人类完成了第一阶段进化的副本任务,造物主的奖励来了。这次的奖励是MYH16基因突变。这次基因变异是一种不良变异,它致使MYH16基因缺失了两个关键的碱基对,这两个碱基对控制颌部肌球蛋白的发育。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下颌肌被极大削弱了。这种削弱对很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草食动物要靠下颌肌咀嚼食物,掠食动物要靠强大的下颌肌形成恐怖的咬合力,对猎物造成致命一击。但这种削弱对于人类来说,似乎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手辅助进食,嘴巴也不再是他们的武器了,当然,骂人和八卦除外。

于是,人类的下颌骨回缩,口腔变小,嘴巴也变小了。甚至到了今天,樱桃小口成为美女们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口腔和嘴巴变小,颅腔就会相应变大。头颅形状的改变,开始让人类的进化进入新的纪元。

然而,维持大脑工作是极其消耗能量的。例如:我们现代人类的大脑约占人体重量的3%-4%,但消耗能量却占20%-25%。但大脑在生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不能直接产生作用,更多的还是要靠体力。南方古猿想要让手里的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靠的是有力的臂膀,大脑只是把这种使用工具的方法记下来而已。真正要让大脑发挥出强大作用,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此时,南方古猿的大脑进化,更多的只是量变,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大脑是一个高能耗器官。南方古猿在大脑能量的使用方式上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使南方古猿开始了不同方向的进化,形成两个不同的分支:粗壮型南方古猿和纤细型南方古猿。

有一些南方古猿的SRGAP2基因发生变异。这种变异能有效改善大脑的供血问题,可以让大脑获得更多能量,更好地工作。而另外一些南方古猿没有发生这方面的改变。发生改变的南方古猿,因为大脑消耗了过多能量,导致身体发育受影响,体型依旧保持纤细,传承着纤细型南方古猿的血脉,而没有发生基因变异的南方古猿则变得强壮,演化成为粗壮型南方古猿。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观点认为粗壮型南方古猿是植食动物,他们的食物是植物块茎、果实等,因而体型长得较为粗壮;而纤细型南方古猿是杂食动物,他们擅长奔跑和追逐猎物,因此体型比较纤细。他们是在在追赶猎物的过程中,来到了南非。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方古猿分裂,总之,他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进化之路。

4、不同族群

随着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我们对其的了解也愈发深入。通过对南方古猿化石的分类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表2-2 重要南方古猿化石基本情况表

地 点 发现年代 主要标本 地质年代(万年) 分类
汤恩南非 1924 幼年面骨、颌骨和颅内模 300-250 南猿非洲种 纤细型
斯特克方丹南非 1936 头骨破片、头骨面骨和下颌骨、头后骨骼 300-250 南猿非洲种 纤细型
克罗姆德莱南非 1938 部分骨架 150 傍人 粗壮型
马卡潘斯盖特南非 1947 头骨下颌骨 330-280 南猿非洲种 纤细型
斯瓦特克朗南非 1948 头骨下颌骨 150 傍人 粗壮型
奥杜威坦桑尼亚 1959 头骨 210-170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佩宁基坦桑尼亚 1964 下颌骨 170-120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奥 莫埃塞俄比亚 1966 下颌骨下颌骨 200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库彼福勒(肯尼亚) 1968 头骨下颌骨 185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切索旺雅肯尼亚 1970 颅骨破片 150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阿法盆地埃塞俄比亚 1974 骨架、颅骨破片、上颌骨、下颌骨 330 南猿阿法种南猿露西 纤细型
莱托里坦桑尼亚 1976 下颌骨、牙齿 370 南猿阿法种 纤细型
特卡纳湖肯尼亚 1985 250 南猿鲍氏种 粗壮型
斯泰克方丹南非 2008 200 南猿非洲种南猿源泉种 纤细型
乍得 1995 350-300 南猿羚羊河种南猿阿法种 纤细型
乍得 2001 700 乍得沙赫人 地猿
阿法盆地埃塞俄比亚 2016 420-380 南猿湖畔种 纤细型
阿瓦什埃塞俄比亚 1997 440 南猿始祖种地猿 地猿

(1)南方古猿主要有两个分布区: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也有极少数出现在东非裂谷带的西部,如乍得羚羊河种南方古猿。东非大裂谷并没有把东非高原完全隔开,存在一些陆桥,南方古猿可能就是通过这些陆桥向西迁徙的。

(2)300万年前后,南方古猿出现一次大迁徙。部分南方古猿外迁,离开东非高原,主要前往南非高原。原因不详,可能是因为环境变迁,例如东非高原出现强烈的火山活动;也可能是因为种群数量太多,导致种群之间的争斗,失败的族群被迫离开栖息地;还有可能是一些南方古猿因为追赶猎物,来到了非洲南部地区。

(3)250万年前,粗壮型南方古猿在东非大量出现。此后大约5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的几乎都是粗壮型南方古猿鲍氏种。南非地区发现最早的粗壮型南猿是150万年前,比鲍氏南猿要晚很多。可以推测,向粗壮型演化,曾经是南方古猿进化的一个趋势。这可能是种群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的,毕竟,越是强壮的个体,越容易在竞争中胜出。很明显,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进化,粗壮型南方古猿最后都灭绝了。幸运的是,这次竞争中,纤细型南方古猿在东非高原保留下了火种。

(4)大约200万年前,纤细型南方古猿重新崛起,并迅速进化,进化出能人和直立人等更高等级的物种。此时,能人、直立人、南方古猿共存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据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南方古猿演化的基本过程。

(1)由于地壳运动和环境变迁,东非高原被东非大裂谷隔离开来,东非高原的森林植被变成稀树草原。被隔离在东非高原的古猿被迫从树上下来活动,演变成地猿。

(2)大约400多万年前,地猿演化成最早的南方古猿。最初的南方古猿都是纤细型。

(3)大约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离开东非,来到南非,开始有了南非的南方古猿繁衍生息与演化。

(4)大约200多万年前,东非高原进化出粗壮型南方古猿鲍氏种,而南非的南方古猿依旧是纤细型。

(5)大约200万年前,纤细型南方古猿突然发生进化,迅速进化出能人和直立人等更高级的物种。

(6)大约150万年前,南非出现南方古猿傍人种,为粗壮型南猿。

图2-3 南方古猿进化和分类示意图

二、走出非洲

1、从能人到直立人

1959年,英国史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进行考古挖掘。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一样,都位于东非高原上,东非大裂谷从他们的国土上穿过。

南方古猿化石首先在南非被发现,所以被叫做南方古猿。后来,科学家们认识到,南方古猿应当发源于东非大裂谷东部的东非高原上。东非高原的生存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堪称恶劣。古人类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向北,是茫茫的热带沙漠,他们只有南下。而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是生活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古人类南下的必经之路,玛丽·利基夫人想在这里有所收获。

利基家族是史前考古学世家,她的丈夫路易斯·利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这个峡谷开展考古工作了,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玛丽·利基的考古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第二年春季,她的工作小组就在考古现场的第一层堆积物中发现了一个10-11岁小男孩的顶骨、下颌骨、手骨化石和一些成年人的锁骨、手骨和足骨化石。三年后,也就是1963年,玛丽·利基又在第二层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这颗头骨化石甚至还附连有下颌骨,下颌骨的大部分牙齿还都在。后来,在奥杜瓦伊峡谷先后发现了10个相同类型的古人类个体化石,这些发现表明,这里是史前古人类的一个集中活动地。

图2-4 能人头骨化石和头部复原图

检测发现,这些化石大约存在了200万年,要比南方古猿阿法种晚一百多万年,是介于纤细型南方古猿与直立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化石。1964年,玛丽·利基为她发现的这个类型的古人类命名为“能人”。纤细型南方古猿在被粗壮型南方古猿压制了上百万年后,终于迎来了转机。他们能逆势翻盘吗?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东非高原上,粗壮型南方古猿(鲍氏南猿)占据绝对优势,纤细型南方古猿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有不少纤细型南方古猿甚至出走南方,来到了南非高原。

雄性鲍氏南猿的身高可以超过1.5米,体重可达50千克,脑容量约500毫升,而雌性身高只有1.2米。这说明鲍氏南猿是一个好斗的种群。新生的能人,雄性和雌性的身高相差不大,只有1.4-1.5米,体重大约40千克,脑容量约800毫升。能人虽然在智力上占据有时,能够制造石器,但鲍氏南猿体力上占优势,虽然只能使用天然石器,但战斗力并不比能人差。能人要战胜数量占优势的鲍氏南猿,尚且力有不逮,还需要新的进化。

很快,能人就发生了进化。1891年,荷兰古人类学者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化石,将其命名为“直立猿人”。这就是我们要说到的直立人。爪哇直立人生存在50-70万年前。

2017年,科学家在南非德里默伦石灰岩溶洞堆积层中发现150块古人类化石碎片,他们确信这些化石碎片是属于某个古人类的。经过5年的拼接修复,科学家终于得到一个2-3岁小孩的完整颅骨。根据古地磁和铀铅测年法测定和古人类鉴定,这块颅骨的主人是一个生活在200万年前直立人。

德里默伦的发现说明,直立人的出现要比我们预想的早,在能人完成进化不久,他们中一部分很快就进化为直立人。因此,能人和直立人共同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早期的直立人身高约1.6米,体重可达60千克,脑容量超过800毫升。直立人不仅在体力和脑力上碾压鲍氏南猿,而且学会了用火。火不仅可以取暖、烤熟食物、抵御野兽,还可以用来作为进攻性武器。

直立人掌握了火这一神器,就在他们准备一统江湖的时候,鲍氏南猿也发生了进化,新的人类匠人出现了。匠人身高可达1.8-1.9米,脑容量也超过了800毫升,毫无疑问,他们也会制造石器和用火,直立人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匠人化石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及南非都有发现。1984年,科学家们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附近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匠人骨骼化石,被命名为“图尔卡纳少年”。这具遗骸身高估计约1.9米。

表2-3 几种古人类的人体数据比较

身高(米) 体重(千克) 脑量(毫升) 生存地史年代(百万年)
鲍氏南猿 超过1.5(雄性) 50 500 250-175
能人 1.4-.15 40 680-800 200-175
匠人 1.8-1.9 90(估计) 850 180-130
直立人(非洲早期) 1.6 60 超过800 200-115

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南方古猿、能人、匠人、直立人共同生活在东非和南非这块土地上,相互竞争。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激烈的竞争,才导致了在200万-175万年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飞速进化。最后,由粗壮型南方古猿进化出的匠人一统江湖,纤细型南方古猿进化出的直立人,一部分走出非洲,剩下一部分在人类祖地的一些地方生存下来,等待新的机会。

大约190万-180万年前,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出走的直立人沿着尼罗河谷地一路向北,越过苏伊士地峡和西奈半岛,到达高加索地区。1991年,高加索山地区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西南85千米的德曼尼西城附近,发现一块180万年前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这是非洲之外被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

直立人在这里并没有停留太久,他们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亚洲东部的中国大陆,并在这里停留下来,开枝散叶。

1918年,美国化学家麦格雷戈·吉布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有古生物化石埋藏,引来很多国外古生物学家的前来挖掘。1927年,在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下,民国政府决定对周口店1号洞进行抢救性发掘。也就是在这一年,25岁的裴文中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毕业即失业,裴文中流落北平,经人推荐,加入了周口店考古队。考古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喜欢把小孩、学生、不懂行的人吸纳进来,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给他们的考古工作带来好运。毕竟,考古真的是一件拼运气的事情。

裴文中对考古一窍不通,又刚倒过霉运。年轻,不懂考古,刚倒过霉,这大约是他被安排进考古队的主要原因吧。但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已经成为考古队的临时负责人。当然,他成为临时负责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两年的考古,收获不大,当时正值冬季,滴水成冰,考古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了。

考古队收到停工的命令,裴文中要求再坚持两天。在停工的前一天晚上,古洞中一团漆黑,裴文中一个人点着蜡烛,用地质镐锤凿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洞穴沉积物。他敲开一块被碳酸钙胶结在一起的碎石,一块头盖骨化石赫然出现在在眼前——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就这样被发现了。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直立人化石在中国各地被发现,北至北京周口店,东到山东沂源,东南到南京汤山,西北到陕西蓝田,最南到云南元谋,都有发现,从170万年前到15万年前,各个时期几乎都有分布。中国成为直立人化石发现范围最广、数量最多、跨度最大的地区。

直立人在中国大陆找到了生存的乐土,他们在这里生存演化了100多万年,成为富有东方特色的古老人种,因此,我们将他们称之为东方直立人。例如: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11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60万-35万年前的南京汤山人,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41万-15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等。直立人在中国大陆留下了完整而漫长的进化印记,一直到新的人类再次走出非洲。

至此,直立人演化成三支:一支到达东方,成为东方直立人。一支到达欧洲,成为欧洲直立人。除了180万年前的格鲁吉亚曼德尼西人外,还有90万年前的意大利西布兰诺人,45万年前的法国托塔韦人等。还有一支留在了非洲。

图2-5 直立人走出非洲路线示意图

分析主要直立人化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表2-3 主要直立人化石发现地点和地史年代

大洲 国家 地点 发现时间 主要标本 地史年代(百万年)
非洲 南非 Drimolen 2020 头盖骨 200
亚洲 格鲁吉亚 曼德尼西 2000 牙齿 180
亚洲 中国 云南元谋 1965 牙齿 170
非洲 坦桑尼亚 Olduvai(Ⅱ层) 1960-1964 头盖骨 170-115
非洲 肯尼亚 Koobi fora 1975 头骨 160-130
亚洲 中国 陕西蓝田公王岭 1964 头盖骨等 100-70
亚洲 中国 湖北郧县 1989-1990 头盖骨 110-80
欧洲 意大利 西布兰诺 1994 颅骨 90
非洲 坦桑尼亚 Olduvai(Ⅳ层) 1970 头盖骨等 80-60
亚洲 印尼 爪哇岛 1891-1892 头盖骨 70-50
亚洲 印尼 爪哇岛 1937-1969 头盖骨 70-50
亚洲 中国 北京周口店 1927-1966 头盖骨等 70-25
非洲 南非 Swartkrens 1949-1969 下颌骨、部分颅骨 70-50
亚洲 中国 河南南召 1979 牙齿 66-29
亚洲 中国 江苏南京 1993 头盖骨 65-35
非洲 阿尔及利亚 Ternifine 1935-1955 下颌骨、顶骨 60
非洲 坦桑尼亚 Olduvai 1973 头骨 60-50
亚洲 中国 山东沂源 1981 头盖骨等 50-40
欧洲 法国 托塔韦 1971 头骨等 45
亚洲 中国 安徽和县 1980-1981 头盖骨等 19-15

(1)中国和非洲是直立人化石发现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两个地区。这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直立人在这两个地方分别独立演化。

(2)直立人离开非洲后,只有极少量到了欧洲,大部分去了东方。这大约跟当时欧洲正好遭遇一次小的冰期旋回有关。

(3)在直立人遭遇早期智人之前,直立人的进化是一种平稳进化。在100多万年的时间里,直立人的脑容量从800毫升上升到1000毫升,但与刚开始相比,并没有掌握新的技能,既没有学会钻木取火,也没有进化出语言。当然,它们应该也会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声音表达。

物种的进化有两种方式:平稳进化和突然进化。平稳进化是一种缓慢的改变,突然进化是一种骤然改变,通常跟重大基因突变有关。这符合哲学上事物变化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例如200万-180万年前,能人、直立人、匠人突然扎堆出现,就是一种突然进化,纤细型南猿在很短时间内进化出能人和直立人两个人种,也是突然进化。所以,突然变化才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但突然变化也是建立在长期缓慢进化基础上的。

(4)在80万-70万年前,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出现断层,而正是在这一时期,直立人出现在爪哇岛。此时正好是大姑冰期,第四纪冰期对直立人的生存、分布和进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直立人在非洲一直存在,这为新人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种之间的竞争才是促进人类进化最重要的驱动力,离开非洲的古人类,因为没有同类间的竞争压力,要实现进化之路上质的飞跃,必须找到新的方法。

2、早期智人的逆袭

东非和南非作为人类进化的怪物房,从来不缺乏竞争。在一部分直立人离开非洲后,这里的竞争强度丝毫没有减弱。

缘起缘灭,不断有新人类出现,也不断有古老人类灭绝。175万年前,南方古猿灭绝了。那些没有跟上进化步伐的南方古猿也挣扎过,例如,在南非进化出了非洲傍人,但傍人并没有超脱出南方古猿的进化范畴,和南方古猿一起灭绝了。能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进化出了鲁道夫人,但并没有达到直立人的水平,也很快灭绝了。

最后,人类的祖地只剩下两个人种:直立人和匠人。

直立人和匠人之间的竞争不分伯仲。开始的时候,匠人占据优势,部分直立人被迫离开祖庭,去了遥远的东方。再到后来,双方势均力敌。

匠人的优势是个人能力强,他们身强力壮,人高马大,身高超过1.8米,比直立人几乎高出20厘米,算得上妥妥的巨人一族。直立人胜在人数众多,他们以数量优势弥补了身体上的不足。

直立人在与匠人的竞争中,学会了合作的能力。合作是一种特殊能力,它不像人类先前获得的能力那样,有直接的物质基础。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上肢和下肢的分化,由于基因变异,人类的下肢变得更强壮,上肢变得更灵巧。而合作则是把很多人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它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要求的是个别人的组织能力。

当然,匠人也学会了合作,但匠人的合作规模远不如直立人,这是族群的人数所决定的。终于,直立人靠着数量优势,开始实现逆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大约130万年前,正值地球上的一个温暖期,直立人的数量激增,不断挤压匠人的生存空间,匠人不得不离开人类的祖地,探寻新的世界。

这群匠人踏上了和直立人离开非洲时相同的道路,他们也在离开非洲后,分成两支,一支向西,进入欧洲,一支向东,奔赴遥远的东方。

此时的欧洲,正值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到处是茂盛的森林和草原,各种野兽出没,初来的匠人找到了一个人间天堂。我们把这些第一批来到欧洲大陆的匠人称之为先驱人。

直立人可能比匠人更早到达欧洲。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并没有像东方直立人一样,在欧洲开枝散叶。也许,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发展壮大起来,就被新来的先驱人所取代了。

对比一下先驱人和直立人的人体数据,我们也许能发现一些玄机。此时的欧洲直立人,身高约1.6米,脑量约900毫升;而新来的先驱人,身高约1.8米,脑量1000-1150毫升。先驱人对直立人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大约70多万年前,先驱人演化成海德堡人。海德堡人身高1.7-1.8米,体重60-70千克,脑容量1100-1400毫升,与先驱人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大约15-20万年前,海德堡人演化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身高1.5-1.6米。脑容量1200-1750毫升,与现代人脑容量1400-1600毫升相比,有过之而不无不及。应当说,尼安德特人是相当聪明的,但他们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向东去探险的匠人,运气似乎不太好。他们在大荒原上不知道游荡了多久,期间经历了多次地球冰期和间冰期的洗礼,也发生了很多进化,演化成早期智人。早期智人最后终于到达东方,并遇到了在东方承平了100多万年的东方直立人。

匠人在祖地把一部分直立人赶出非洲,他们又被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赶了出去。在遥远的欧洲和亚洲,他们遇到了先前被他们赶出来的直立人,也许,这就是轮回。

在大约20多万年前,也就是在海德堡人演化成尼安德特人的时候,早期智人到达东方。很快,亚洲直立人就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东方智人。

早期智人演化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东方智人,花费了五十多万年,他们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脑容量的急剧增加。在十万年前后,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最高超过了1700毫升,中国的许昌人,脑容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00毫升,超过了现代人脑容量上限的1500毫升。

脑量的增加,促进了早期人类诸多方面的发展。这些早期人类,既包括匠人进化出的诸多新人种,也包括直立人进化出的新类型人类。在匠人进化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东方智人的时候,非洲直立人也进化出了罗德西亚人和长者智人。人类进化基本上是同步的,他们在进化过程中所做的事情也基本上是一样的。

图2-6 人类进化树简图

一是可以制造更精致好用的石器。人类早在而两百万年前就能够制造石器了。能人和匠人区别于南方古猿,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他们能够制造石器。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石器,他们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对石料进行加工改造。

人类制造的第一件石器也许只是个偶然。原始人无意间砸碎一块硅质鹅卵石,发现其中的一些碎片,形状大小正合适,边缘格外锋利,用来挖掘、切割、刮削、砍砸很好用。于是,第一件石器就这样诞生了。

人类使用石器的目的性很强,因此对石器的形状有不同要求。于是,古人类就开始对石片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逐渐地,石器就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形状。如: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

刚开始的时候,制造石器的材料并没有严格要求,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取附近的鹅卵石,甚至大石头上敲下来的小石片。通过不断实践,人们发现,不同材料在制作石器时存在巨大差别。在鹅卵石中,以硅质石核为最好,在岩石中,石英岩为最好,但它们都远不如燧石和黑曜石。其中,黑曜石的性能又远超燧石,但黑曜石更罕见。

燧石和黑曜石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材料。但这两种石料都不常见,有一定的产区。例如:非洲和欧洲南部,盛产燧石和黑曜石,而在东方,这两种石料则比较罕见,这也许是导致东方发现的旧石器远不如欧洲和非洲精美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东方更早发明了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图2-7 一些燧石制造的石器

即使在盛产原材料的地方,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出产燧石和黑曜石。为了制造石器,便产生了最早的贸易。在矿石产区,人们狩猎和采集的时候,顺便寻找石料,送到擅长制造石器的部落,换取他们需要的石器和其它物品,或进行其它物品交换。制造石器的工匠为了让产品更有吸引力,便不断进行改良,于是,石器的制造越来越精美,甚至其精美程度已经超出了实用的范畴,成为一种艺术品。这大约便是最早的艺术审美吧。

为了提高石器的品质,工匠们甚至还发明了热处理的方法。他们把得到的燧石或黑曜石埋进沙子里,用火焚烧,加热到四五百度的高温,然后逐渐冷却。经过这样热处理的石核,剥片效果更好,更容易加工,能制造出更大、更精美、更锋利的石器。这样的石器已经达到了旧石器的巅峰。

另外一个,就是语言的产生。人类很早就会用声音传达信息了,其它哺乳动物和鸟类也会,但从声音到语言,还需要一个巨大的跨越,首先是控制发声的基因。在大约60多万年前,也就是匠人演化为海德堡人,直立人演化为罗德西亚人的时候,人类的FoxP2 基因发生突变,人们能发出更清晰、复杂的声音。

语言产生于劳动,是有道理的,更准确地说,是产生于劳动协作。人们在共同狩猎、采集、战斗的时候,要发布命令、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这是最初的语言。但真正让预言丰富起来的是社交活动。劳动中的语言是简洁、稳定的,社交中的语言才是丰富多彩的。

最初的语言,有三种表达方式:吟唱、手势和摹声。一开始,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不是说话,是唱歌。这种方法也许起源于吸引异性的本能,就像就像雄鸟对雌鸟鸣唱,雄性大猩猩对雌性大猩猩有节奏地嗷嗷叫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人类的这种歌唱也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表达,只是本能地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后来,随着人类能发出更多精确而清晰的声音,他们表达的意思也就越来越准确,越来越丰富,最初的语言就这样产生了。所以说,喜欢唱歌,是人的天性。

手势是人们辅助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在说话和唱歌的时候,本能地配合一些手势。声音配合手势,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也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摹声就是模仿一些声音。例如:自然界的声音、其它动物的声音、人类自己发出的一些声音等。有声的事物可以模仿,但没有声音的事物如何模仿呢?例如一座山、一棵树、一条河、一个湖泊等。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把吟唱、手势、摹声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语言的产生,能够让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和东方智人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最初离开非洲的直立人还没有进化出语言,这些后来者对他们形成降维打击。

早期智人已经学会如何人工取火。我们不知道早期人类是什么时候学会人工取火的,但可以大致推测出他们是如何获取火种的。

早期人类在用燧石制造石器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敲击燧石能产生火花。但用燧石敲击石块产生的火花并不足以点燃引火之物,只有用燧石与铁器敲击,才能产生足够的火花,而远古时期是不可能有铁器的。考古发现,用燧石敲击黄铁矿石,是可以获得火种的。如果原始人能够幸运地捡到铁质陨石,用燧石敲击铁质陨石,也能得到火种。

钻木取火来自于原始人在木头上打孔。一个原始人用尖状器在木柄上打孔,他很卖力,孔很快就打好了,他高兴地把一根手指伸进刚打好的孔洞里,想试试是否合适。他的手指刚伸进去,就有一种被火烧的感觉。他被烫伤了,痛得嗷嗷直叫。原始人就这样发现了摩擦生热原理。他采用不同材料,使用不同方法,终于发现了钻木取火的秘密。

钻木取火,是用一根木棍在另外一块木头上打钻,获得足够高的温度,点燃引火之物。木棍和木块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选取不当,钻木取火就会很困难。用作取火的木材不能太坚硬,也不能太柔软。太坚硬,摩擦不易产生高温木屑,太柔软,摩擦效果不好,不宜产生高温。《周书·月令》上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yóu)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这是我国先人对钻木取火经验的总结。上古之时,我们的先人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而不是现在的四个季节。2023年,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7000年前的钻木取火器,这是上古人类钻木取火的直接证据。

图2-8 江苏兴化草堰港发现的钻木取火器

1977年, 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的丹尼索瓦洞穴进行调查时,发现了旧石器遗存,并开始对该洞穴的大规模发掘。2008年,科学家在洞穴中出土一截幼年人类指骨碎块。2010年,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对该指骨的线粒体DNA研究发现, 其基因序列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基因序列存在巨大差别,可能属于某个未知的古老型人群。一起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哈佛医学院团队的核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所代表的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亲缘关系更近些, 属于姐妹群关系, 两者分离时间在47-38年之间,丹尼索瓦人作为一支新发现的古老型人类被学界正式认可和研究。这一研究也表明,早期智人在离开非洲后不久,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到目前为止, 洞穴内至少发现了10个古人类个体人骨化石,其中包括4个丹人个体,3个尼人个体,1个丹尼混血儿,2个因缺乏古DNA信息而尚未定义。当然,这些化石是在不同的地层中发现的,这说明他们在不同时代,生活在同一个洞穴中。

图2-9 早期智人迁徙分布示意图

2019年, 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区的甘肃甘南夏河白石崖溶洞也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化石。相关研究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例如:藏族人的高原耐受性基因居然与丹尼索瓦人相同,格陵兰岛因纽特人的耐寒基因也可能来自丹尼索瓦人。相关研究还发现,丹尼索瓦人分为南北两支,北方的丹尼索瓦人适应高原和寒冷气候,南方丹尼索瓦人为大洋洲的某些原住民族群贡献了5%的基因,为东亚、南亚和美洲的部分族群贡献了约0.2%的基因,而他们与非洲、欧洲和中亚部分区域的现代人则无基因联系。

这些证据似乎可以表明,丹尼索瓦人曾广泛分布在很多地方,但我们依然还不能确定,这些基因是丹尼索瓦人送过去的,还是被带过去的。我们现在知道,不同亚种的人类,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生殖隔离并没有完全断绝,他们的结合依旧有一定的几率可以繁衍后代,我们甚至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混血后代化石。我们还知道晚期智人最终取代了早期智人,在晚期智人中发现早期智人的基因,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更大的可能是,晚期智人在获得了丹尼索瓦人基因后,到达了大洋洲、南亚,甚至美洲的一些地方,而不是丹尼索瓦人去了那些地方。尽管如此,我们依旧相信,在十多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曾在亚洲的很多地方广泛分布,但我们还没有证据证明,马坝人、金牛山人、许昌人、大荔人等分布在中国东部平原上的早期智人也是丹尼索瓦人。

早期智人的进化是很成功的,他们不仅脑量更大,人更聪明,他们还学会了广泛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在温暖宜人的地区生活,也能在缺氧的高原和寒冷极地生存;他们能制造精巧的石器,掌握了语言和人工取火这两大技能。他们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巅峰之作,但最后,他们还是灭绝了。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表2-4 几种古人类的比较

古人类 亚种 颅容量(毫升) 地史年代(万年)
直立人 周口店人 915-1225 70-25
南京Ⅱ号 1240 65-35
和县人 1025 19-15
郧县Ⅱ号 1100 110-80
早期智人 马坝人 1300 13
许昌I号 1800 12.5-10.5
柳江人 1567 22-10
金牛山人 1360 28
泾川人 1464 5-3
尼安德特人 1200-1750 12-3
海德堡人 1100-1400 50-40
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 1300-1500 3.4-1.6
现代人 1300-1500 现代

3、晚期智人的秘密武器

晚期智人是非洲直立人进化出的一个新物种,大约二十万年前,罗德西亚人进化成为晚期智人,也可称之为现代智人。

非洲直立人能在竞争中战胜早期智人,靠的是数量优势。但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有上限的,超过这个限度,种群就会发生分裂。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蜜蜂群、狮子群、狼群、猴群、猩猩群发生分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早期智人在离开非洲后,他们很快就弥补了种群数量的劣势,探索的脚步遍及欧洲和亚洲的每个角落,他们在智力和体力方面都要超过晚期智人。如果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再次发生竞争,晚期智人应该没有获胜的机会。

事实的确如此。十二万年前,晚期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到达现在的中东地区,他们毫无意外地遇到了早就到达那里的早期智人,或者说是尼安德特人。

以色列的荒野中有不少古老的石灰岩洞穴,考古学家不仅在这里发现了12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在2018年,更是发现了19.4-17.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考古学家同时也在波斯湾沿岸的阿联酋,发下了12.7万年前晚期智人使用过的石器。很明显,晚期智人的这次“远征”并没有成功,尼安德特人阻止了他们探险的脚步。

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与气候变迁有很大关系。当温暖的间冰期来临,生存条件变得更加适宜,晚期智人的数量快速增加,他们必须要扩大活动范围。此时,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地中海南岸的地区变成了稀树草原,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区也开始长出高达的椰枣树,人类走出非洲的通道开放了。问题是,晚期智人的人口数量在增加,尼安德特人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他们提前占领了晚期智人走出非洲的中东枢纽。晚期智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堵在非洲,无法进入更广阔的大世界。

从非洲前往亚欧大陆的通道在气候温暖的间冰期开放,沿途被绿洲覆盖;小冰期来临,这些绿洲又会变成沙漠,通道关闭。除了17万年前、12万年前的两次开放外,这条通还道在10.6万-9.4万年前、8.9万-7.3万年前、5.9万-4.7万年前、4.5万-2.9万年前开放。晚期智人的尝试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在7.3万年前第四次通道开放时期,一部分晚期智人幸运地突破早期智人的封锁,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他们无法进入大陆内部,只好沿着马来群岛的岛链,进入大洋洲,成为最早到达那里的现代人。

晚期智人想要彻底走出非洲,必须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呢?晚期智人与早起智人相比,并不具备个体优势,他们所具有的是群体优势。由于种群人数天花板的限制,早期人类无法形成规模更大的族群,当部落到达一定规模,一定会发生分裂,他们缺少一种凝聚力,把更多人聚集在一起。

是人类的想象力把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不知道想象力是如何产生的,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有人说,是因为人类爱八卦,在闲聊的时候总是掰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越扯越远,当人们相信这种毫无根据的事情的时候,想象力就出现了。但为什么只有晚期智人有这这爱八卦的特长,早期智人没有呢?早期智人的社交时间和社交方式并不比晚期智人少,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他们应该也能学会八卦的技能。有人说是因为晚期智人的某个DNA发生了变异,才导致他们爱八卦。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问题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这个变异的基因。

也有人说,晚期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他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的描述。例如:他们见到一头雄壮的白狮子打败了鬣狗群,而这群鬣狗一直对他们的安全产生威胁,他们就会夸张地描述说白狮子击退鬣狗群是为了保护他们,进而,他们就会相信白狮子是他们这个族群的保护神。当其他一些部落也相信白狮子是他们的守护神的时候,这些部落就有可能因为共同的信仰而走向联合。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晚期智人比早期智人有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早期智人比晚期智人的脑容量更大,他们应该更有条件能说会道才是。

还有人说,晚期智人误食了一种致幻蘑菇,看到了很多幻象。当他们把幻象当做真实,就产生了想象力。于是,他们到处寻找这种蘑菇,追求这种虚幻的假象,早期的宗教信仰就这样形成了。当不同族群有了共同信仰的时候,他们便走向了联合。这种致幻蘑菇至今依旧存在,一些爱冒险的人偏爱吃这种蘑菇,一些古老的萨满教巫师也有吃致幻蘑菇的习俗。这似乎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为什么早期智人就不吃这种致幻蘑菇呢?

总之,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晚期智人因为共同的想象力,不同部族之间产生合作。当他们联合在一起的时候,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产生了,它们将冲破一切阻碍,踏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共同的想象力如此之重要,它甚至已经渗透进我们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从国家、宗教、文字到法律体系、道德标准、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党、理想、信念等等,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当一种想象出来的东西被我们所普遍认可,它就会变成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把想象力的出现叫做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进化模式。过去,人类的演化以基因突变为基础,进化的时间通常以十万年为单位,现在,人类已经摆脱了基因的桎梏,我们的改变日新月异。我小时候,要步行去上学,点煤油灯照明,着迷于听收音机,只听说过电视。现在,我使用智能手机,用电脑工作,开汽车去上班,所有这些改变,只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就这样,晚期智人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代早期智人,成为地球以上的唯一人类。尽管如此,早期智人的一些基因依旧在现代人体内保留了下来,虽然数量很少,但也标志着他们曾经存在过。

想象力的出现,让人类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首先是艺术的产生。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会用贝壳和鹰爪做项链,但这跟艺术还有很大的距离。世界各地发现的洞穴岩画,让我们对晚期智人的艺术水平叹为观止。


图2-10 15000年前的法国拉斯克洞穴岩画和11000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绘画艺术并非是一种生存技能,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摆脱生存威胁,开始了一些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些岩画大多描绘牛、马、羊等大型食草动物,这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开始大规模捕杀大型食草动物了。

这种改变包含了很多信息。例如:这说明部落中已经出现了精神领袖,他们懂艺术,会占卜预言,他们不用亲自去劳动,只需要接受族人的供养,向族人下达命令即可。大量捕杀大型食草动物,会让部落短时间内变得很富足,促进部落人口的增长。但这种繁荣只是暂时的,当大型食草动物被屠戮殆尽,他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出路,以养活越来越多的族人,采集和狩猎时代结束,农业时代来临。

二是贸易的产生。以物易物很早就有了,真正的贸易,需要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最早的货币是天然海贝,另外还有天然的金块、珍稀美丽的鸟羽、漂亮的宝石和玉石等。这些一般等价物并不具有实用功能,但人类的想象力认定它们是有价值的,于是,它们便有了价值。我们在一些考古遗址中经常发现这些东西,史前人类就是用这些东西作为货币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品贸易促使人们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东西,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演化。

三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的社会结构是母系氏族,部落由女人来领导。女人的主要职能是采集、养育子女和部落管理,男人的主要职能是狩猎。狩猎获取的食物并不稳定,有时甚至连续很长时间打不到猎物,男人们更重要的作用是保卫部落不受入侵,或劫掠其他部落,他们经常要靠女人来养活。母系社会就这样确立了。在母系社会里,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人即使有了私有财产,也不知道传给谁。所以,母系社会的财产是公有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当部族越来越大,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之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远古人类就可以大量捕猎大型食草动物了。男人们把吃不完的猎物交给女人来饲养,这反而进一步加强可女人在社会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当大型食草动物被猎杀殆尽,男人们被迫回到部落,放牧牲畜,种植庄稼的时候,事情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采集和狩猎时代,人们的生活是比较轻松的,每天只需要花费五、六个小时时间来寻找食物就可以了,不用像我们现在这样,每天996、007,也不用像农民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后,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早期智人以前的人类社会里,部落的规模是有限的,人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这个规模有两个限制性指标:一个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半径,一个是保持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最大人数。人类出去采集,经常在2-3公里范围内活动,一般不会超过5公里,这是一个部落的天然领地范围。要保持部落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人数一般不能超过150人,通常在100人以内。如果部落的人数过多,他们会杀死婴儿、老人和有残疾而不能劳动的人,原始人可没有什么道德行为规范,我们不能拿现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去要求他们。按照这样的标准来估算,在采集和狩猎时代,要养活一个人,大约需要300-500亩土地。而在农耕社会,粮食产量可达50-100斤/亩,养活一个人,只需要5-10亩土地,远远低于采集和狩猎时代对土地的要求。所以,当晚期智人产生共同意识,打破人类种群数量上限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注定,他们没有回头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