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可可书屋的全部日志 > 文化

【图说】老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三国文化

分享 可可书屋发表于:2014-10-19 13:21

第 5/19 篇日志

   历史是一条河,你站的位置不同,感受到的深浅也不同。对普通人来说,也许这不重要,因为历史修养是需要不断积淀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作历史文学的人要有历史良知。


   还在我上初中时,第一次看央视老版的《三国演义》心里有很多不满,且不说删掉了小说很多精彩的故事,里面也有不少历史常识的错误,一些战斗场面十分寒酸,而且很多人物的表演过于猥琐。但直到今天,新版《三国》的播放过半时,再来回首重新审视老版,可以看出上个世纪末,当时的电视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镜头处理的无法完全尽如人意。但他们是认真的!相对于新版,他们的整个故事架构是严谨的、布景是考究的、台词是有底蕴的,角色上也是下了工夫的……。总之,用我的话来说,他们这些创作历史文学的人,是有历史良知的!


   说这些话,到不是完全认同老版《三国》,主要是读的书多了,随着见识地增长,至少可以分清楚什么是“认真”和“不认真”。我们且来看看老版《三国演义》展示给我们的汉代服饰、居所以及文化:

一,服装篇 

 

1,衣服,首先说说汉代服制

汉代服制在三国演义中呈现的主要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和襦加禈三样,男子方面,还有儒裙的式样,至于女子儒裙等其他的服制,则没有出现。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 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

 

禈,又作“裩”。满裆裤。以别于无裆的套裤而言,可以外穿~~   穿襦和禈的刘关张

 

关于衣袖
汉代服装有窄袖和宽袖之分,同时出现了一种叫做“垂胡形衣袖”,的袖子,即衣袖肥大下垂,但在袖口处突然收紧,这样衣袖就可以兼作口袋用,放一些日常使用的零钱、香袋等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垂胡形衣袖”是很多的,因为这种穿法,在魏晋名士中很流行,因它很方便



左将军的垂胡形衣袖
 

这是汉代壁画中着有着垂胡形衣袖的衣服的妇女

鹤氅
魏晋时期的名士,喜着一种以鸟羽作的衣服,衣身通常做得非常宽大,两袖也异常宽博,有时干脆不用衣袖,制如披风,穿在身上有飘曳之感。也有人说,鹤氅就是一种以真丝制成的衣服,使得穿着的人有飘逸如鹤的感觉,所以说叫鹤氅

帷帽,女子骑马,遮脸之用
 

头冠
汉代的文官多戴进贤冠,冠下衬有介帻(一种头巾);武官戴武弁大冠,配平巾帻。
王司徒
 

带武弁大冠的曹操
 

最好看的戴“进贤冠”的人



秦末汉初时,比较流行不带帻的无帻冠,就是张飞这样的
 

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 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 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梳结鬟式的貂婵MM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 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 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还是貂婵MM,这次改成结椎式了



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MM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 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 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见何后身后的宫女们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 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吕布女儿梳得就是双丫鬟
 

铠甲
铠甲,魏晋南北朝服饰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

三国演义中选用的显然是两裆铠



比较高级的将军穿的是金甲,比较低的军官穿的是皮质的

皇帝服装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皇帝的冠冕要有五色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还应有充耳等物,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冕旒是没有充耳的,这是个硬伤,但是至于五色冕旒,我认为为了电视剧好看的需要可以原谅  

小汉献帝,小朋友很Q的说~~

结婚的吉服

新任及双方礼服 :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 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 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 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 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 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 《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 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二,居室篇

汉代人,一般跽坐于坐秤与坐垫之上,关于坐礼,一会儿礼仪篇再谈

于坐秤上端坐的刘玄德


 
很标准的说~


床和榻       

床,与今天的床有所不同,《说文》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可见,古时的床不仅供睡眠之用,还是一 种坐具。那时流行雕花大床,三面围有屏风,人们在上面可睡可坐,还可在床边或床上放置案几以供吃饭、看书之用,与后来的土炕功能有些类似。榻,比雕花大床 小的多,便于移动,从汉朝时开始流行。与床一样,榻既可睡眠也可充当坐具,《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 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在床上坐,也是有礼仪的,一会儿一并在礼仪篇谈一下

 
曹操这个床是标准的汉制床

辟邪矗,
汉代仕宦大家和宫门外多设神兽辟邪矗,

博山炉

几乎仿制的可以乱真,向伟大的三国演义剧组致敬~

这是出土的原件,西汉错金博山炉,国宝
 

三:礼仪篇~

这张展示了正确的跽坐姿势


由于两个人很熟,所以这样坐是可以的,否则就是失礼了


拜礼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
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一直很喜欢这个钟会,他的拜礼特别标准

给大家看看全程~
 

 

 

 
对面是姜维

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女子的揖礼,右加左,很正确

羽觞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是古代饮酒时用的耳杯。古人礼仪,以双手执耳杯饮酒,不似今人单手执杯。

     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即用漆勺往羽觞中酌美酒。《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说的是以酒倒入羽觞之中,饮酒消愁。

     羽觞的形状,平底呈椭圆形,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牗雀牍形,有头尾、羽翼。"通常所见的羽觞,并没有头和尾,羽翼呈双耳的形状,所以人们又称羽觞为耳杯,耳杯制作的材料有漆、木、玉、铜等材料。

     漆羽觞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在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中,一次就出土了 20件。漆羽觞上绘有四叶形纹、变形龙凤图案。左公山出土的几件漆羽觞,多为龙凤纹图案。出土的羽觞有黑地朱纹,口内外缘描线纹,耳面描绘奔鹿,另一端画四瓣花纹,并有灰蓝色图形的鹿与花瓣,显得贵族气很重。

     喝酒时作酒令,又称觞政,是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其方法是:推一人为令官,其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违令者罚饮酒。诗人饮酒作诗,"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斗酒诗三千,无不与羽觞有关。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牵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群季俊芳,皆为惠莲;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李白善豪饮,人称诗仙。历史上的诗人,似乎都与诗、酒、文、宴有关。谢诗曰:"琼筵妙舞绝,桂席羽觞陈。"这些羽觞大约是漆羽觞,因为漆羽觞轻盈精美。左思《吴都赋》曰:"飞觞举白",其中"飞觞"二字,是形容宴席间,行觞快疾如飞,说明诗人饮酒的豪兴,小小的漆耳杯在诗人的手中,像插了翅膀,飞快地装满了酒,又一饮而尽,这就是"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的诗酒豪情了。

     虽在战国时期,酿酒技术就有显著的进步。《礼记·月令》中称酿酒时"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墓中出土了两铜壶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陈酒。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乙号墓出土了战国方格云纹酒具盒,盒中藏有耳杯。耳杯一般是彩绘鸟云纹于杯耳上,朱纹黑地或朱画其内,墨漆其外。除素耳杯外,还有彩绘双凤纹耳杯、彩绘勾连云纹耳杯、几何纹耳杯、变形鸟纹耳杯。所谓羽觞,有学者认为是杯上插羽毛,这也许是羽觞的一种形式。存世漆耳杯上,双耳多绘鸟纹,这鸟纹是否可替代飞羽,而称耳杯为羽觞呢?
 


 

马王堆的错金卮



樽,出于温酒斩华雄一集

四:文化

人首鸟身的东皇太一,是汉代人崇敬的太阳神
 

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长袖舞~

不过汉代很流行长袖舞,李夫人,赵飞燕,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五:车马篇~~

春秋的战车,有骖和驷之分(好像还有两匹马拉的叫个什么,时间太长就着大米粥吃了),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三国演义倒是再现过这种车子,

这个是丞相的



这是春秋时战车的原形,三国演义还原的真的很逼真


补:

三国演义对汉朝冠式表现的精准而多样,这是其他历史剧不能比的。

獬豸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此冠为执法者所戴。


 

 

 

 

 

插话:有很多东西不懂就不要妄加评论。。。。。好坏不是光靠眼睛就可以的。三国演义不是武侠,也不是偶像剧

汉服大袖衣,这种式样的大袖衣是有的,中间有根系带,这是在别的影视剧中看不到的

最后:不要动不动就披发。。。而且很多观众对批发还能原谅,可以告诉你,这种行为比骂你祖宗都严重,当然了,您若是不介意,在下也没什么意见。。。

披发版吕布:

解 释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示 例 晋·潘岳《西征赋》:“或~,奋迅泥潭,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这个是原则问题:


最后修改时间: 2016-04-17 14:09
可以输入20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