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

微吧 > 采购 > 帖子详情

牛市背后,是无数香港市民的不可承受之重

1997年7月1日,董建华这个曾经亲眼目睹香港船工凄苦生活的船王之子,走马上任成为香港第一任特首。

董建华履新之前,正是香港房价疯狂飙升的时期。1987-1997年间,香港房价涨了10倍,1997年时各型房屋每平单价高达10万港元左右,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都拿来供楼。

与此同时,香港地产“四大天王”的财富总和超过440亿美元,相当于彼时7个广东省的财政收入。

为了让更多的香港人住得起房,董建华在宣誓就职的典礼上提出了野心勃勃的“八万五”计划:

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同时,限制卖土地给私人发展商,而是用大量的土地来修建公屋,要把兴建的政府公屋和私人楼寓比例从往年的1:4变成 4:1。

如果“八万五”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那么今天的香港楼市必将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八万五”计划刚实施两周,一场危机便席卷香港。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1997年10月,香港楼市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房价急剧下跌50%-60%,成交量也大幅萎缩55%,房屋空置率巨幅上升。

表面上看,房价下跌对于即将买房的居民来说是好事,但实际上,房价暴跌是一场各界都无法接受的危机。

因为在暴跌之前的十年地产牛市里,房地产已经渗透到了香港经济的每一寸肌肤中,绑架了整个香港经济。

对于居民来说,虽然交易之前,他们和地产富豪是水火不容的对手,但一旦交易之后,双方就瞬间成了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当船出现漏水的时候,他们骂得比地产富豪们更狠。

而对于香港财政来说,同样无法承受房地产崩盘之重。

当时,香港土地收入长期占财政收入的20%左右,最高峰时一度达到36%,金融机构针对房地产产业链的信贷规模占比常年维持在30%以上,1998年以后这一比例更是超过50%。

房产一旦崩盘,香港财政也要一起完蛋。

房价暴跌还导致社会财富大量萎缩,在1997-2002年间,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部分家庭的住房甚至变成了“负资产”。

财富缩水导致香港民怨四起,加上受地产商怂恿的媒体煽风点火,公众便将楼价下跌和经济萧条的矛头一致对准“八万五”计划。

于是,50万有房中产们走上街头,抗议香港房价下跌,要求港府救市,让董建华下台。压力山大的董建华只好选择妥协,宣布从1998年6月起特区政府不再出售地皮。

2000年6月,董建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首次承认,“八万五”建屋目标早已不再实施,因此已经“不存在”。

2002年11月,著名的“孙九招”公布,特区政府开始护盘楼市:取消土地拍卖一年;停止公屋新建计划;停止私人建屋与混合所有制建屋计划;取消限购政策;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别按揭贷款等等……

在房价下跌的巨大惯性下,香港房价直到2003年8月才触底,期间累计下跌超过70%。此后,香港楼市又迎来了连续上涨15年的大牛市。

而牛市背后,又是无数香港市民的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