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可可书屋的全部日志 > 文化

秦汉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

分享 可可书屋发表于:2020-02-08 21:41

第 19/19 篇日志
  摘  要:秦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是御史府,在御史府外又设置了
专为皇帝服务的尚书、符玺令、博士、给事中等秘书职务。秦代中央各府
衙、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官职有长史、主簿等。秦代秘书机构和秘书
官职的设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汉王朝基本上沿袭了秦代的体制。西汉前
期御史府仍为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后来尚书台逐步取代了御史府的大
部秘书职权。汉代皇宫其他秘书官职有博士、郎官、中常侍等。东汉时
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以“秘书”二字冠名的秘书官职,东汉末年曹操的
魏王府设置的“秘书令”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


  关键词:秘书史  御史府  尚书台  秘书令
 


  一、秦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御史府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实行三
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央九个部门的长官)的政体。三公府
是朝廷事务机构,九卿中除廷尉、治粟内史、典客、奉常四卿外,其余大
多为替皇宫服务的私府,这些私府与三公府相混合,所以当时的许多秘书
官员既是三公府官员,又属皇宫秘书人员,彼此界限划分得并不明显。


  秦代“三公”都设有自己的衙门——丞相府、御史府、太尉府。其中
丞相府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行政机构,太尉府是掌管军事的机构,
而御史府则是主要的秘书机构。


  御史在西周太史寮“五史”中是地位最低的史官,战国时秦设御史掌
记事兼纠察,为国君的亲信秘书。统一天下之后,又设立了御史府,以御
史大夫为长官,与丞相、太尉并列三公。御史府的主要职掌有:


  ⑴受理公卿、百官和吏民对皇帝和中央政府的上书。
  ⑵掌管版籍、地图、法律等重要文书档案。
  ⑶负则对大小官员的监督和考察。
  ⑷受命处理皇帝临时交办的特殊事项。
  ⑸受命代皇帝巡视各郡县,并监理郡务。


  以上职掌中,除第三、五两项类似于今天的监察、纪检、组织部门的
工作外,其余四项都是秘书部门(办公厅)处理的事务,因此可以说御史府
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办公厅,而御史大夫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或办公厅主
任。


  御史府的副官叫御史中丞,下隶御史、典御史等职官。御史府内也分
曹办事,其中奏曹专管拟写奏章,书曹负责收受、处理文书,令曹掌管秘
令、法令,印曹则掌管刻印。在各曹中,又均设有令史,下隶吏禄等秘书
小吏,处理具体的文书档案工作。


  有的秘书史读本说秦代丞相府实际上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皇帝办公
厅”,丞相则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主任”,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丞相府
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以处理日常政府事务为主要工
作”,地方州县或军队有要事上书,“都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
给皇宫秘书尚书,转呈皇帝,然后根据尚书转达的皇帝的口谕或批复进行
议决、处理”,“凡皇帝下达的诏书,由尚书转交丞相府分发各相关衙门
执行”。(杨剑宇《中国秘书史》)从以上职掌看,丞相府乃是协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的行政机构。
 
  二、秦代皇宫的秘书官职


  为了加强对行政机构丞相府、秘书机构御史府、军事机构太尉府的控
制,秦始皇在御史府外又设置了两类专为皇帝服务的皇室秘书。


  一类是为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秘书官,主要有:


  尚书——战国时是秦国主要秘书官。秦统一后,设御史府处理中央政
府秘书事务,将尚书改为皇宫属官,设4人,为首的称尚书仆射。《通
典》说:“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可知其地位
不高,只管殿内文书的收发,起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的作用。
  太史令——即史官,负责记录大事,有时代朝廷起草文书,地位也不
高。
  符玺令——负责保管皇帝印玺的人员。


  另一类是参谋性质的秘书官,是皇帝的谋士,主要有:


  博士——为皇帝的专职谋士。秦始皇有博士70人,组成了庞大的皇帝
智囊团,其为首者称博士仆射。博士一般通晓古今,学识渊博,备皇帝咨
询。最高统治者设专门的参谋机构,这在秘书工作史上是一大进步。
  给事中——侍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
  侍中——本属丞相府中办理文书的官员,因丞相常派他们往来宫中,
故称侍中,后来成为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内宫的近臣。


  三、秦代中央各府衙、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官职


  丞相府、太尉府等各大府衙内设有长史一职,是协助主官处理公务,
是府衙的秘书长;另有主簿一人,具体掌管府中的秘书业务。


  秦代实行郡县制,各郡县主官为郡守、县令(长),副职郡丞、县丞兼
管秘书工作,其下则有主簿、记室令史、书史等专职秘书人员。


  从秦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设置情况看,随着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秘书工作机构和秘书职官制度已经形成。
秦王朝虽然只存在不到二十年时间,但秦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设置,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后建立的长达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在秘书机构和
秘书官职的设置上,就基本上沿袭了秦代的体制。


  四、御史府秘书职能被尚书台逐步取代


  西汉前期,沿袭秦制,御史府仍为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其职权有
所增大,某些制书、诏书须经御史大夫过目,再发往丞相府,然后由相府
发往各部门办理;下级部门或地方官署上呈的文书,也由御史初阅筛选,
对违反圣意或不合规范的公文,予以筛除,直至弹劾上呈该公文的官员。
御史大夫配有副职御史中丞,下隶御史30人,侍御史15人,分别处理中
央与地方往来文书,并配符玺侍御史专管皇上的玉玺符节,治书侍御史则
在皇帝身边记录言行。


  汉初“三公”皆由开国功臣担任,其权力日渐扩大,尤其是丞相位尊
权重,大有架空皇帝的趋势。为了防止相权超越皇权,汉代最高统治者采
取了一系列削减“三公”权力的措施,重用尚书并设立尚书台就是重要措
施之一。


  汉武帝为削弱“三公”之权,启用了皇宫所属尚书,掌管中央政府的
机要,并以宦官为尚书之职,称为“中书”。尚书在秦代仅是负责内外传
达的一般秘书职务,武帝后成为重要的秘书官。西汉末年,汉成帝将尚书
署升为尚书台,以尚书仆射为其主官,并复用士人充任。哀帝时,尚书台
已经成为皇帝实际上的机要秘书处。到东汉光武帝时,中枢机要进一步
“政归台阁”,握有“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的重权,它不
仅取代了御史府的大部秘书职权,而且取代了丞相府的一部分行政权,成
为皇帝以下各官府的权力中心,而丞相府和御史府反倒成为陪衬。到东汉
中期以后,实权又逐渐转移到太尉府。


  汉成帝建尚书台前,尚书仅4人,建台时增至6人。东汉光武帝时尚
书台编制猛增至67人,尚书台内有尚书令1人为主官,尚书仆射1人为
其副,6曹尚书各1人,每曹又有尚书侍郎6人,尚书令史3人。


  两汉前后跨越四百多年,秘书机构和官职变化较大。从尚书台的发展
过程看,它在西汉时期基本上是一个以掌管机要为主要职责的秘书机构,
东汉前期尚书台虽然重权在握,但毕竟是通过参与机要、出纳帝命、办理
章奏等秘书业务影响皇帝而干预政务的,还不是直接执行政务的机构,从
机构设置的目的和职掌看,它仍然具有秘书机构的性质,这同魏晋以后中
央政权的行政机构“尚书省”是有差别的。


  五、汉代皇宫其他秘书官职


  虽然尚书台后来成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的机要秘书机构,但从编制上
仍属皇宫秘书机构。除此之外,皇宫还设有两类秘书官职。


  第一类是以参谋言谏为主要职责的秘书职务,主要有:


  博士——其职能如同秦代。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博
士的职责转为专事学术研究,负责儒家经学的阐释、讲授、传播,成为学
者,失去了皇帝智囊的作用。
  郎官——郎官是代替博士职能的殿廷侍从,能直接接近皇帝,其中起
参谋、顾问作用,带有秘书性质的郎官主要有:①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
大夫,职责为直言极谏,提醒皇上之阙失;②中大夫——后称光禄大夫,
备顾问应对,并常被派往各地办理救灾、选士、社会调查等事宜。③议
郎——专掌顾问应对的低级参谋。


  第二类是宦官充任的贴身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上,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
  侍中——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升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品秩
虽低,权力颇大,并有了办事机构“侍中寺”。
  黄门侍郎——侍从皇上,传达诏命。
  中书令——汉武帝时设此官,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掌管机要文书,
颇有实权。


  六、王国、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


  汉初分封皇帝子弟和功臣为“王”,各有王国,王国内秘书机构和秘
书官员设置,与中央相似。“七国之乱”后,王国权力被削弱,其官职设
置遂与地方郡府相同。


  王国之外的地区设郡县,汉武帝后,增设州一级行政机构,全国分为
十三个州,长官为刺史,东汉后又改称州牧,州的辖域较大,相当于今天
省级行政机构。州、郡、县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名称基本相同,如
副职“丞”均兼掌秘书事务,主簿在各级政府中都是主要的秘书官职,相
当于今天的办公厅主任,如汉代末年被曹操杀掉的杨修的职务就是“丞相
府主簿”;书佐则是负责起草公文的文字秘书。各级政府中还设置了专门
的秘书机构“记室”专管起草、收发文书,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科)。


  七、以“秘书”冠名的秘书官职的出现


  东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秘书”二字冠名的秘书官
职。


  《汉书·刘向传》曰:“诏向校中五经秘书。”这里的“五经秘
书”,皆指图书秘文。秦始皇焚毁六国图书档案后,社会上文献极为珍
贵,汉初,统治者为政治需要,广泛搜集社会上遗留的图书文献,集中于
宫中秘藏,故称“秘书”。此“秘书”指的是物,而不是指人。


  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9年),汉桓帝刘志在朝廷首置“秘书监”一
职,其职责是“掌典图籍秘书”。(《太平御览》)朝廷以“秘书”名称任
命官员,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官职虽以“秘书”冠名,但从其
职掌看,仅是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员,虽然也是秘书工作的一项内容(南北
朝之前,图书和档案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不是主要的秘书官职。


  作为主要秘书职务并以“秘书”冠名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职,是在东
汉末年出现的。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魏
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献通考》),下隶秘书
左丞和秘书右丞两副职。秘书令统领魏王府整个秘书工作,掌管王命的撰
拟、传达等事务,其职责类似现代的政府秘书长。


  “秘书令”一名在秘书史上昙花一现,仅存几年时间,公元220年魏
文帝曹丕废汉称帝后,就把“秘书令”改为“中书令”,此后各朝直到清
代末年,以“秘书”冠名的官职如“秘书郎”、“秘书丞”之类,都不是
主要秘书官。虽然如此,这一职名对我国近代秘书名称的正式确立仍有重
大影响。
最后修改时间: 2020-02-08 21:41
可以输入2000个字